- 水泥 (0)
- 食品 (9)
- 塑膠 (5)
- 紡織纖維 (6)
- 電機機械 (25)
- 電器電纜 (0)
- 玻璃陶瓷 (1)
- 造紙 (1)
- 鋼鐵 (1)
- 橡膠 (3)
- 汽車 (2)
- 建材營造 (0)
- 航運 (7)
- 觀光 (1)
- 金融 (5)
- 貿易百貨 (4)
- 化工 (6)
- 生技醫療 (15)
- 半導體 (18)
- 電腦及週邊設備 (19)
- 光電 (16)
- 通信網路 (7)
- 電子零組件 (26)
- 電子通路 (4)
- 資訊服務 (2)
- 其他電子 (17)
- 油電燃氣 (1)
- 其他 (31)
- 文化創意 (3)
- 電子工業 (0)
- 管理 (0)
- 存託憑證 (0)
- 農業科技 (0)
- 電子商務 (0)
-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0)
- Industrial Products (0)
- Medical (0)
- Consumer Discretionary (0)
- Transportation (0)
- Finance (0)
- Retail/Wholesale (0)
- Construction (0)
- Basic Materials (0)
- Consumer Staples (0)
- Business Services (0)
- Auto/Tires/Trucks (0)
- Oils/Energy (0)
- Utilities (0)
- Unclassified (0)
- Aerospace (0)
- Multi-Sector Conglomerates (0)
- 數位雲端 (0)
- 運動休閒 (0)
- 觀光餐旅 (0)
- 居家生活 (0)
- 綠能環保 (0)
F大可能不用太驚嚇,經營大陸需要時間,費用增加不會是常態性的: 德麥在台灣的優勢是服務通路遍及全台,服務人員熟悉客戶,產品線廣且大多獨家,並有烘焙師團隊會為客戶創造流行產品........; 但在大陸這個百家爭鳴之地, 芝蘭雅這些優勢都不明顯,尤其部份業務因組織調整而出走,也使部份客戶流失,芝蘭雅正在採行三大通路策略(培養中小型客戶/提升工業型客戶/擴展經銷商), 中小型客戶是增強公司毛利率的策略,而工業型客戶是擴大荷商芝蘭雅製造優勢,經銷商則是公司企圖打破營收僵局的通路互補性策略,會採取款到發貨的務實策略,至於成效何時會比較明顯? 不好說! 但您提到烘焙精緻化趨勢, 在中國是無庸置疑的,經營團隊的確很戰戰競競在努力~ 參考~
- 推薦 7
- 2017 / 08 / 08
版主財報狗您好,我已經快訂閱一年但幾乎不會使用您的平台,請問於上班期間可以讓我打電話到公司諮詢或有其他方法可以引導我,您有出三本書,但有一本已經買不到了,謝謝您
- 推薦 0
- 2023 / 10 / 28
轉貼2/3的新聞, 據說三四月才會ready
【時報-台北電】卜蜂(1215)去年獲利再創新紀錄,法人估每股賺超過5.5元,超越2019年的5.46元,續創歷史新高。卜蜂董座鄭武樾2日表示,今年營運變數大,包括原物料大漲、貨櫃短缺、運價上漲等,都使得成本墊高,但今年卜蜂還有多項投資計畫,估計資本支出將不少於十幾億元,努力在危機中維持穩健成長。
鄭武樾指出,卜蜂今年投資計畫包括蛋雞場、洗選蛋廠、禽肉屠宰場、食品加工廠等,還有日前斥資13億元興建的雲林AI人工智慧自動化飼料廠,預計在今年3、4月投產,皆可望再挹注成長動能。
- 推薦 3
- 2021 / 02 / 25
《工商時報》2021.3.22 食品股爆香 3檔年報值關注
卜蜂去年前三季歸屬於母公司稅後淨利12.4億元、年增31.9%,EPS為4.63元,獲利也創同期新高。
- 推薦 7
- 2021 / 03 / 22
我目前主要關注毛利率的問題,也有詢問發言人,但是得到的答案資訊不足,公司方表是第四季毛利率下滑僅是短期事件,想等第一季財報出來再決定是否投資、加碼。公司一直有併購及垂直整合的策略需求,所以配發率不高,但我對這個是可以忍受,目前因為配發率、聯合訂價議題、毛利率,股價又跌至本益比10x左右,注意看看。
- 推薦 1
- 2016 / 04 / 27
養雞事業最怕高病原性禽流感,別人罹患你沒事就大賺,反之自家罹患就沒賺,甚而賠錢,原因是高病原性禽流感一來造成無貨供應下游使用戶,商譽受損、市場被占縮小、員工無事做又無法資散、病毒一波可以影響半年、種雞受染生不出蛋,小雞孵出不足…等。因此茲認為此股適合資訊掌握齊全、手腳夠快之投資者。
- 推薦 0
- 2016 / 06 / 10
去年利息加折舊快兩億,我個人已經很早認賠出場,留了幾張不賣希望奇蹟自在。今年1~2月營收的價格跟量可能都受疫情影響⋯不過今年大約有三億可轉債會被賣回不曉得公司如何再次籌資
- 推薦 1
- 2021 / 04 / 03
看了樓上一堆留言只覺得好笑...股價到底浴火重生了沒?
另一家也屢屢發生食安問題的大廠, 大家怎麼都視而不見哩?
究竟是健忘還是工讀生上身啦??
- 推薦 1
- 2018 / 04 / 09
不知道您對於統一在中國的護城河有什麼看法?統一中控去年獲利亮眼,據集團說法是調整策略成功,然萬一有後進者跟進的話不知會如何?統一有什麼辦法阻礙競爭者嗎?
- 推薦 0
- 2016 / 04 / 19
先聲明我對統一中控的研究並不多,對中國的市場也了解甚少。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認為統一目前在中國並沒有太多護城河。這個想法可以從統一中控近幾年的淨利率來看,如果他有很深的護城河,那麼淨利率應該很穩定。而所謂的護城河白話一點就是你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或是你的品牌別人取代不了。因為產業的關係,在食品業所有類型的商品並不是獨家的,口味先後出來都可以大同小異,就像閉著眼睛喝可口可樂或是百事可樂很難分出來。所以更重要的是品牌的經營,可口可樂就是厲害在讓你覺得喝他的東西比較流行,比較爽快。而統一中控過去幾年也承認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經營品牌,導致每一個明星產品出來過沒多久就馬上被抄襲模仿,然後殺價競爭。從2014年開始他們才正視品牌經營的問題,目前他們所有的產品都開始申請專利,並且走高端消費者市場以跟低價市場做出區別。這個方向我個人認為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是這部分僅止於猜測。
P.S. 去年獲利亮眼我認為只是因為前年的表現太差,導致基期很低所以看起來比較漂亮。但是拿五年的走勢來看,也只是尚可而已。
參考資料: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17350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analysis/company-fundamenta...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1...
- 推薦 8
- 2016 / 04 / 20
據了解統一這幾年在大陸積極擴廠,目標是要超過50個生產基地,但受到這一年景氣能見度不佳,擴廠作業似有稍緩。另外,大陸的這幾年品牌被抄襲的經驗讓羅智先在內部新商品開發時,更注重品牌的獨創性及性格,並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不走市場競價的經營模式。個人認為在這樣的策略推動下,未來可逐漸累積在大陸的品牌護城河,並有充份的生產基地來支應大陸的市場。惟要注意在候榮隆回到台灣統一後,大陸新任總經理的能力是否能充份推動落實羅智先的策略。
- 推薦 6
- 2017 / 03 / 06
購併後營收是有達到增加效果,但毛利率卻連跌3季而且是從2015Q1的32.33到2015Q4只剩15.1跌的又深又急,2015Q4總資產週轉率也偏低,雖說2016Q1的營收成長驚人,但從前3季數據來觀察,還是必須慎之!想當年勝華吃蘋果,營收驚人成長卻也沒反映到穫利
- 推薦 0
- 2016 / 04 / 20
個人認為民生必需類的食品比較難建立忠誠度。像鮮奶,我可以喝統一,也會喝光泉、義美⋯等,初鹿牧場就比較少喝(上次買還是因為快到期了在特價)。至於米,我只吃花東產地的米,因為工業污染較少,但並不會指定只吃那個品牌的花東米,目前常買Costco賣的花東米,原因是一大袋9kg的花東米相較之下比其他賣場便宜很多。
去逛賣場時觀察發現,其實現在主打無毒健康雞的品牌越來越多,所以競爭者變多了。另外,大多數消費者對無毒健康雞都蠻有興趣,但最後大部分都是看看又放回去,可能是價格還未達甜蜜點吧⋯⋯(本人有在下廚,我就是其中之一)。
小結:
1.民生必需類的食品不容易建立忠誠度,這禮拜買A,下禮拜也許想試試B,想多幾個選擇以分散食安風險。而「同等級」的產品中,大多數消費者的行為還是價格取向。
2.F-其祥垂直整合培育自有雛雞廠,優勢在於掌握貨源數量及品質,對毛利率的影響是正面或負面,還有待拉長時間觀察。但可確定的是,若爆發大規模集體雛雞病死(例如:禽流感),F-其祥也會因此認列損失。
- 推薦 3
- 2016 / 04 / 22
養雞事業有點看天吃飯,尤其怕高病原性禽流感,別人罹患你沒事就大賺,反之自家罹患就沒賺,甚而賠錢。高病原性禽流感一來,造成無貨供應下游使用戶,商譽受損、市場被他場搶占而瞬間縮小、員工無事做又無法大量資散、感染高病原性病毒一波約會影響半年。尤其種原一但受感染,生不出蛋,小雞孵出不足…等。因此茲認為此股較適合對公司資訊掌握齊全、手腳夠快之投資者快速超作,一般散戶資訊不足,若應變不及,容易住套房。但如果把飼養部門百分比降低,努力做好肉品加工事業,打響品牌,避開高病原性禽流感風險,情況可能會不一樣。
- 推薦 1
- 2016 / 06 / 17
101年年報中182頁 大陸方面 所得稅附註提到 2010年四月取得高新技術認定 稅率由25%降至15% 適用至2014年止 也就是說 2015開始公司要重新申請 會計基於保守原則 沒准前 會以25%估 因此2015Q1開始 稅前稅後差異就很大 Q3開始大幅度縮小 判斷重新申請過了 也問過公司確認 2015Q4財報51頁也提到
- 推薦 7
- 2016 / 04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