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操作建議


低估-但尚未有顯著的安全邊際

僅為個人學術研究,請勿當買賣建議


預估今年約 13 塊上下, eps 成長率約 17~18%,一般來說可給予 17~18 倍本益比,但另外考量其食品類同業本益比區間為 15X~25X,且德麥為上游獨佔龍頭(台灣市場市佔超過 90%),給予區間中值= 20X 目標價為 260 元,目前為 203 元(6/26 收盤價)處於低估狀態,本益比約 15.6,建議安全邊際為 15X 以下再打九折= 176 元。


資料來源:財報狗



2. 投資邏輯


跳過經銷商直接經營終端客戶的商業競爭力強(業務團隊+烘焙師團隊+自有物流配送系統=強勁的競爭模式),目前台灣市佔率已達九成已上,雖烘焙市場已成長趨緩,但公司於兩年前開始進軍飲食市場(產值為烘焙市場十倍大),目前已有初步成效,將會是未來台灣區的成長動能。


另外去年公司入股無錫芝蘭雅 50% 正式進軍大陸市場,後續動能值得期待,但要長久耕耘才有成效,目前看來除了營收顯著增加外(合併營收佔比 40%),對於盈餘的貢獻尚不大(依上櫃前法說公司說法佔 10% 左右),需持續追蹤才知綜效,應只是時間問題。



3. 公司概況


草創人吳文欽總經理,因哥哥為新麥股東,當時新麥要把原料部門獨立出來成立德麥,因緣際會下加入德麥。原本台灣市場仰賴進口(25 年前),當時市場上有科麥、明資、元寶等大型原料進口商再將原料分銷給中盤經銷商再由經銷商去經營各地區的下游麵包店決定權都在經銷商。初期德麥只是一家代理少少產品的原料進口商,吳文欽經理因感慨經銷商為了少少幾塊的利潤,不顧長久的情誼而翻盤,所以決定成立務業團隊並直接經營終端客跳過經銷商,經過長久的努力下中終於打破長期由經銷商壟斷的局面。

根據德麥 14 年 Q1 統計客戶數約 6600 家前二十大包括:85 度 C、阿默蛋糕、微熱山丘、幾分甜、統一企業、布列德等,九成市佔率為全台最大的烘焙原料供應商。目前業務團隊有百人人以上,也有自己的配送車隊;但這樣尚不足以甩開對手,吳文欽更參遍全球各大食品展,引進新原料與技術讓研發團(前王朝飯店點心房主廚-何文信領軍)對研發新產品提供給客戶,烘師也有七十人遙遙領先對手,另外行銷企劃部除了公司的包裝外,烘焙課程設計,連同客戶的行銷企劃也一起作,連師父都可以幫忙調動,成功的秘訣就是──貼近客戶為客戶著想。無錫芝蘭雅為德麥與荷蘭芝蘭雅公司所合資成立之公司,荷蘭芝蘭雅為全球第三大烘焙原料供應商,目前在中國有 46 個營運據點,客戶數約 7200 家,芝蘭雅總經理為新麥總經理呂國宏先生,未來芝蘭雅可望憑藉著新麥在中國的通路以及客戶資源下,在中國開拓更大的市場。過去五年,芝蘭雅營收複合成長率均達兩成以上。


3.1 主要控股結構


公司主要控組結構為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與去年合併持股佔 50% 的無錫芝蘭雅。後勢主要看大陸成長情況,馬來西亞規模最大且具成長性,泰國仍在損益兩平邊緣,香港已達飽和。


3.2 產品結構、銷售地區與客戶


公司主要的產品結構為 75% 烘焙原料、19% 乳製品與 6% 其他包材器具。去年合併入股芝蘭雅後銷售地區為 54%台灣、40% 大陸、6% 其它(香港&東南亞)。在台灣客戶結構方面分散且廣布,主要為麵包與烘和餐飲為大宗,產品更細項的組成有奶油類、餡料類、添加類、巧克力、起司乳酪、預拌粉、冷凍產品與麵粉等等。而在大陸方面,主要為鎖定大型連鎖麵包店與單店麵包店,其主要推廣的產品為預拌粉、水果餡料類,其戰略是可以大量操作快速完成的商品。客戶組成方面在台灣與大陸其前二十大客戶合計未超過兩成,客戶層面多且廣沒有過度集中的疑慮。







4. 產業概況


德麥設立當時的台灣人均 GDP 為 7,800 美元,正處烘焙產業快速發展階段。德麥前 8~12年專注「麵包」領域,並以「常溫」產品銷售,2001 年起分別與百樂嘉利寶集團、 Flechard S.A. 公司以及日本製粉等企業合作,跨入「蛋榚、西點」領域,引進巧克力、冷凍等低溫冷藏產品。


其後隨著規模擴大,擁有自身的冷凍低溫配送物流系統,跨入「冷凍」領域,引進乳製品(奶油、乳酪、鮮奶油、奶粉等),產品由初始 5 項擴增至今已達 3,200 種商品,按經濟部資料,台灣烘焙市場 2012 年至 2017 年產業年複合成長率為 5.41%,優於 GDP 表現,主要台灣人均所得已達發達國家水準,餐飲市場規模遠大於烘焙市場,德麥已跨入餐飲市場佈局。其市場產值更是 10 倍大於烘市場,未來開疆闢土的成長也值得期待。




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提升,食品消費支出將進一步的增加,城鄉民眾對食品的消費也從生存型消費轉向健康型、享受型的消費型態,從「吃飽、吃好」向「吃的安全、吃的健康」來轉變。由於外食現象逐漸普遍,加上烘焙滲透率仍低,烘焙食品市場的成長潛力將優於整體食品飲料市場,據了解,中國麵包及咖啡產值僅佔整體餐飲產值的 2%,遠低於香港的 6% 及日本的 24%。此外,歐美每人每年食用麵包 27 公斤,台灣人是 12 公斤,大陸則只有 0.9 公斤,因此中國烘市場將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根據中國研究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資料,預期 2017 年中國烘焙食品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 4658 億元,此外人均所得也是不斷的上升,此也有利於食品消費的支出。






5. 公司競爭護城河


a. 銷售價值鏈的整合:


傳統原料買賣商模式多為進貨原物料後交由經銷商銷售,德麥則是不經由經銷商,而是建立自己的業務員團隊並教育業務員的烘焙相關知識,直接以業務員逐店開發新客戶、銷售產品、進行售後服務等,並建立自有物流配送系統,整合銷售價值鏈降低中間成本。


b. 自家烘焙師傅團隊:


德麥建置了自家烘焙師傅團隊,目前兩岸合計約有 70 位師傅,師傅工作包含開店輔導、協助開發產品、烘焙作品研發等,每位師傅每年需研發 1 至 2 項代表作,經由講習會、烘焙雜誌等管道推廣作品及製作方法給客戶,讓客戶不用養很多烘焙師傅也能跟上最新的烘焙業潮流和商品、不斷有新產品推出,烘焙師傅團隊的加值讓德麥不再只是原物料買賣業,而是客戶高度依賴的合作伙伴。


c. 完整齊全的代理品項:


德麥為台灣最大的烘焙原料代理商,代理全球各國知名品牌包含日本製粉、紐西蘭德紐奶油、比利時嘉麗寶巧克力等,目前約有 3200 項齊全的產品線,客戶滲透率達 90% 以上,其中部分品牌為獨家代理,享有定價權,而完整的產品線則提供客戶一站購足式的服務。德麥提供的是整合烘焙解決方案,享有高於單純原物料買賣業的毛利率,此商業模式短期內仍將持續為德麥創造競爭護城河。






6. 公司評價


a. 2014年合併無錫芝蘭雅使得大陸營收併入後整體貢獻大增(增額 71%),但是最後營業利益增幅卻只有 27%(營業費用增幅 103%),觀其問題在 1H14 的營業費用大幅的支出,因為推銷費用大增,原因是中國 46 個營運地點的新支出,相關薪支、旅費及運費亦較高,另除在各地點距辦大型講習會,及提列五顯一金相關費用(往前提足認列三年),目前物流配送也都外包費用亦高(未來區域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統)。


b. 4Q14 及 1Q15 營益率已有逐步回升(1Q14、2Q14 悲劇),預期大陸新營運所增加的費用支出高峰已過,後續需注意營業益利率及費用率(尤其是推銷費用)的比重有無失控,穩定的話後續應會慢慢顯現合併效益。




(後續注意費用率&營業利益率)


c. 毛利率與營收成長率


毛利率表現平穩,營收亮點為中國與馬來西亞,是後續要關注的地區。






另外補充上櫃募資資金用途;主要為充實營運資金與蓋新廠辦大樓。




7. 投資風險與催化劑


台灣方面基本上是獨霸情況,不會有太大問題,主要風險是來自中國方面的營運,看何時才可以發揮綜效,因目前營收&利潤的貢獻不成比例,觀察費用率得能否有效下降是重點,再來就是台灣經驗與商業模式能否有效應運在幅員廣闊的大陸地區,是風險也是催化劑。


後續想到的問題:
1. 為何中國區營收要全部認列+獲利認列一半?
2. 是否有為了上市櫃買營收的嫌疑
3. 德麥/新麥/無錫芝蘭雅是否檯面下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