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依材質可分為「碳鋼」及「不銹鋼與合金鋼」兩大類。
碳鋼產業鏈:
* 上游主要提供純原料或簡單加工過的原料。包括煤、鐵礦砂及廢鋼,以及經高爐或電爐煉製而成的大鋼胚、小鋼胚、扁鋼胚、鋼錠等。
* 中游則將上游的原料製成下游能使用的基材。包括經冷熱軋製成的鋼板、鋼捲、鋼筋、線材、棒鋼盤元,或經軋延切割裁剪、加工製成的各類型鋼、角鋼。
* 下游則依應用需要,發展出產品廣泛的支流。包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等。
不銹鋼產業鏈:
* 結構與碳鋼產業鏈相近,差別在中游多了裁剪加工和製管業,下游則與碳鋼相同。
鋼鐵業中還可細分出:鋼鐵冶煉、鑄造、鍛造、軋製、抽拉、沖壓、剪裁、磨光鍍面、焊材製造及焊接鋼鐵材等各式工業,並以中小型鋼廠佔比較多,所以鋼鐵工業是一種資本密集工業,而台灣鋼鐵產業,正是以這種多元化的中小型鋼廠為主。
台灣煉鋼受制天然資源,本身因為所需的煉鋼原物料、能源自給率都不足,所以每當全球原物料價格上升,國內中、下游業者就會受到波及,長期在發展上受到局限。
中國的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加上鐵礦本身運輸成本高,國際礦業紛紛到中國設廠投資,造就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也同時是最大的鐵礦砂消費國,因此中國很容易牽動全球相關產業的獲利,比如過去鐵礦因供給過剩價格下跌,但僅因為這兩年政府的產能限制與改善空汙的政策,全球鋼鐵價格便立刻抬升,讓許多鋼廠轉虧為盈,好在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的報告,目前全球鋼鐵廠只使用了 73% 產能,還有很大的空間,不至於供給不足,所以上漲的價格會慢慢趨於穩定。
按產品來區分,鋼鐵業中游有碳鋼類和不鏽鋼類兩大類,碳鋼的特性是韌性較佳,但剛性不足,而不銹鋼則是剛性好,但韌性稍差,所以延伸出不同的產品用途:
* 碳鋼類產品:有冷熱軋鋼板捲、鋼筋、線材盤元、棒鋼盤元。
* 不銹鋼類產品:有冷熱軋不銹鋼板捲、不銹鋼棒線、不銹鋼型鋼,及其後段裁剪加工業、製管業等。
其中以一般鋼胚為原料,經軋延後製成盤元,再加工後可生產出螺絲、螺帽、鋼線等下游產品;不鏽鋼中的扁鋼胚經加熱後,再經粗軋機及精軋機軋延,噴水冷卻,即成熱軋鋼捲,主要用途為冷軋鋼捲的原料,也可供製鋼管、貨櫃、容器等製管產品;熱軋鋼捲經酸洗、軋延、退火、精整後即成冷軋鋼捲,主要市場為製管、自行車及零件、汽機車及零件、鍍面產品等。
鋼鐵業為工業之母,包括各類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建築及工業設施、不銹鋼管配件、微接頭元件、建築五金零件、鎖類製品等,下游產品包羅萬象。
台灣有世界螺絲王國的美稱,是全球前五大扣件供應國,從高雄岡山、路竹一帶更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窟」,從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上船出口,產業鏈一氣呵成,2016 年產值為 1,359 億元,出口比例達 93%,是全球第 3 大出口國,其中歐美佔七成,但隨著中國崛起;台灣希望跳出削價競爭,螺絲螺帽產業向高值化發展,目前國內業者也運用 ICT 創新服務模式,拓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機車、航太工業、醫療業、設備智慧化和綠色製程,才能與中國做區隔。
而鋼鐵產業,雖然中鋼產量 1533 萬噸,全球第 22 名。但因六座高爐已全能運轉,產量無法再提高,所以若要保持競爭力,台灣鋼鐵業必須以精緻優質取代規模產量
在中美貿易持續摩擦,2018 年 3 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法案,向進口鋼鐵和鋁材加徵高額關稅,台灣雖未豁免。但因美國鋼廠設備老舊,好的鋼材仍要從台灣或日本引進,加上美國是針對中國低價的鋼鐵產品逞罰,因此台灣包括越南廠出口的鋼材受到的衝擊很小,但為了長期發展,台廠仍必須尋找中美以外的市場,維持競爭力。
所以近年越南、泰國、緬甸及印尼四國,對鋼鐵的需求大增,便是機會之一,擁有東南亞第一高爐 22% 股權的中鋼,可協助台灣借道佈局東協市場,創造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