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研發季報解析:AI 推理將加速 SSD 採用,預期 2025 年 NAND 設備業務顯著成長
前言
又來到台股美股提款機單元,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將透過產業角度,介紹台股供應鏈高連動的美股巨頭,讓你認識更多值得關注的美股標的。
半導體設備五巨頭之一:科林研發在 4/25 公布了最新一季營運報告。今天我們要來檢視報告中釋出的相關訊息。部分聽眾或許對這間公司感到陌生,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科林研發的背景:
公司在美股 Nasdaq 上市,代號為 LRCX
科林研發目前市值約 1173 億美元,為費城半導體成分股之一
科林研發主要的業務為蝕刻、薄膜沉積設備製造與銷售,在半導體設備產業市占率約 15~17%,排名第三,僅次於應用材料、ASML
科林研發在晶圓製造用的蝕刻設備為龍頭,市占率超過五成;在薄膜沉積設備市占率約 12% 排名第二
綜合以上可知,科林研發是世界級公司,尤其在半導體設備產業地位舉足輕重。那我們為何要關注科林研發的營運狀況呢?了解科林研發營運狀態,對於台股投資人有什麼幫助嗎?
科林研發營收中記憶體設備比重最高,因此科林研發的營運對於記憶體產業擴產狀況具有代表性。如果是關心 NAND、DRAM、或是記憶體模組標的的投資人,更應該關注科林研發的營運狀況。
科林研發主要的業務為蝕刻、薄膜沉積設備製造與銷售,兩者皆為半導體製程的重要設備,因此我們可以從科林研發的業績了解半導體產業產能擴張狀況。如果是關心台積電、聯電等半導體相關公司的投資人,也應該關注科林研發的營運狀況。
科林研發會計 24Q3 營運表現回顧
回顧會計 24Q3 ( 日曆季度 24Q1) 損益表現:
營收 37.9 億美元,較上季成長 +0.9%,高於財測指導範圍中間數
Non-gaap 毛利率 48.7%,較上季增加 +0.8 個百分點,接近財測指導範圍上緣
non-gaap EPS 7.79,較上季成長 +3.4%,明顯超過財測中間數
中國邏輯代工業者採購需求持續,但 DRAM 設備拉貨高峰已過
中國營收季成長 6%
邏輯相關設備營收季成長 +12%,成長主要由中國本土代工業者貢獻
DRAM 設備營收明顯季衰退 (-23)%,顯示中國合肥長鑫拉貨高峰已過
公司 DRAM 設備收入下滑,符合個人過去三季以來觀點:
隨著美日荷對中設備出口新禁令生效,中國趕在禁令前加緊採購 DRAM 設備需求將放緩,難以持續至 24 年
NAND 業務季成長顯著,自谷底回升幅度超過 6 成
AI 推理將加速 SSD 採用,預期 2025 年 NAND 設備業務顯著成長
展望 24Q4 會計季度 ( 日曆季度 24Q2) 營運:
營收預估 35~41 億美元,平均較上季成長 +0.2%
Non-gaap 毛利率預估 46.5~48.5%,平均較上季減少 (-1.2) 個百分點
non-gaap EPS 6.75~8.25,平均較上季衰退 (-3.7)%
HBM 與 DDR5 需求持續強勁,唯中國 DRAM 設備採購需求將持續降溫
公司觀點也符合個人過去兩季以來觀點:
隨著美日荷對中設備出口新禁令生效,中國趕在禁令前加緊採購 DRAM 設備需求將放緩,難以持續至 24 年
AI 將加速企業級 SSD 採用,將帶動 2025 NAND 設備營收顯著成長
備品收入上季雙位數成長,顯示客戶產能利用率穩定回溫
SSD 在讀寫速度、節能、空間尺寸都優於 HDD,預期 AI 將更多採用 SSD
由科林研發看相關產業鏈上公司後續展望
最後我們嘗試從科林研發的最新展望,推估其他相關產業鏈上公司營運表現。
同業:預期應用材料、科林研發、科磊 2025 年營運表現同樣強勁
考量邏輯記憶體與先進製程下游需求將自 24 下半年回溫, 2025 年將進一步加速啟動擴產,科林研發與其他半導體設備同業都將受惠。個人預期東京威力科創 TEL、應用材料 (AMAT)、科磊 (KLAC) 、ASML 業績都將自 24 下半年回溫,2025 成長幅度進一步擴大。
上游:預期台灣設備族群下半年營運將隨客戶回升,明年成長加速擴張
台灣有不少業者為半導體設備大廠 ASML、應用材料的供應 / 協力商,其業績與 ASML、應用材料營運高度連動。考量科林研發、應用材料、ASML 等半導體設備大廠營運有望於 24 下半年回溫,25 年加速成長,個人預期台股半導體設備供應 / 協力商業者:京鼎、翔名、帆宣、家登營運表現有望與下游客戶同步加溫。
下游:NAND 今年供給重啟謹慎,持續有利 24 年 NAND 製造業者復甦加速
儘管科林研發預期 NAND 設備支出 24 年將成長,但也明確表示客戶較顯著的產能投資時間點會是在 2025 年,這顯示 24 年 NAND 產出仍將有限不會大幅增加。個人持續維持兩季以來的預期:
24 年 NAND 供給釋放仍將有限,報價全年將持續攀升,帶動威騰 (WDC)、鎧俠、三星、海力士等 NAND 晶片製造業者獲利加速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