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報一開頭就說"107 年度因客戶需求增加,尤其是圍網創造出不錯的營收及獲利,致 107 年度營業收入上升,使 107 年度營業毛利增加",仔細去看主要產品收入分析,成品網確實從1,653,352成長到2,184,946,是主要成長的來源,扣除網的其他部分總合起來沒有成長,甚至微幅衰退。
今年第一季營收衰退,詳細的產品組合可能還要問問羅協理
希望是
圍網->受漁業景氣影響衰退
箱網->持平
今年到5月之前是衰退,其實也只是回歸基本盤而已。後續要再繼續追蹤
- 推薦 7
- 2019 / 06 / 17

後來寫信向發言人詢問營收衰退原因,回答如下
「今年第1季營收衰退並非圍網業績影響,圍網與去年同期比較並無衰退,主要是子公司金大調整其產品線,因其投資印尼金大公司,部分產能要搬到印尼,以致今年第1季營收受影響。」
自己對於今年營收衰退的小結
1.去年是出貨高峰,今年相對衰退
2.因為搬廠影響出貨
3.綜合以上兩點,今年營收衰退"並非體質變差"而是一些"短期因素干擾"。另外Q3印尼廠啟用之後,可以密切注意營收衰退幅度是否開始減緩。
- 推薦 13
- 2019 / 06 / 20

感謝dreamsora的詢問解答,不知道大大有沒有問一下箱網的佔比走勢如何??當然如果以後年報直接揭露就更好了XD,因為我個人還是比較在意箱網部分,不僅因箱網毛利較高,也是因水產養殖的產量增速高過捕撈,印尼、越南更都是養殖大國,歐洲部分的大型養殖漁場也是越來越多,技術更是越來越進步。
另外回應一下聖嬰現象部份,剛好有親戚是遠洋漁民,其實聖嬰不夠嚴重是不會影響多少魚獲的,近年較嚴重的年份大概就是14~16年那時候。
圍網的部分其實挺有趣的,看FAO的年報捕撈近乎是停滯成長(但也沒衰退就是),金洲未來若在圍網部分能持續進步,那會是因為得到新市場?還是打敗既有對手?當然兼而有之最好,表示公司的競爭力更強了。
前面g9393003大大提到成本轉嫁部份,這觀點剛好跟燈火版主不大一樣,他是認為隨著公司產業地位提高,可能會反映在原料價格變動上,亦即原料漲跌對公司的影響會逐漸變小,我自己是也覺得這挺難的…畢竟網具佔漁業成本就那麼點,講話是能多大聲,比較可能的發展應該是透過「更大的產量、良好控制的稼動率、更低廉的勞動力、精準的原料採購時機」來提高利潤,當然這耶競爭對手也會做。
(PS~每次一打就一堆,太囉嗦真是不好意思…)
- 推薦 20
- 2019 / 06 / 20


@關心的人。個人見解罷了,我是認可AIoT的良好未來,在工業電腦漸染紅之後成為公司新的突破口,只是不曉得公司需要花多少時間兌現,另外就是過往年報比較少這麼強烈的字眼,覺得奇怪而已,當然也可能只是換人代筆,或是公司真的很有自信。我個人其實對這產業了解不深,所以想說順便請教一下板上強者們的觀點。
- 推薦 1
- 2019 / 05 / 30

Peter講的話你們參考參考就好,因為材料只是一種複合物的總稱而已,你要這麼說那嬌生的etafilcon A跟晶碩的也一樣,那是不是帶晶碩等同於帶嬌生,這種沒有SENSE的說法別說出來給人家笑
產品的複合物總稱只是拿來作為材料開發及材料的特性使用,跟是誰的其實無關,因此是不同家工廠生產的
etafilcon A :嬌生、晶碩
omafilcon:庫柏、海昌、晶碩
hefilcon:精華、加美
somafilcon
- 推薦 0
- 2019 / 03 / 18

美國驗光人員對於的HUBBLE品質的評論,也許某程度上解釋了HUBBLE訂單減緩的問題:
1.https://www.ignitemedicalco.com/an-optometrists-unbiased-and-...
2.https://introwellness.com/eyes/contact-lenses/hubble-contacts...
3.https://qz.com/1154306/hubble-sold-contact-lenses-with-a-fake...
- 推薦 1
- 2019 / 04 / 04
自有品牌應該是競爭越來越激烈
據了解
以前大多賣斷
現在逐漸改成寄售
更需擔心且大家討論的是
1.晶碩大擴產是否低價搶單?
2.晶碩 星歐 視陽等業者代工搶單狀況,畢竟國際大廠大多還是自製較多
3.矽水膠是趨勢(公司去年年報也有提),開發難度很高嗎?
- 推薦 0
- 2019 / 05 / 27

1.有能力接到國際大廠代工單者才有机会勝出,沒机会接到日子都不好過。2.精華這幾年業績成長率低,和其日本大客戶的新代工單被晶X拿走也有關係。
- 推薦 0
- 2019 / 05 / 30

台灣民粹主義作祟,政府幾乎不會核准新的掩埋場成立,加上先進國家廢棄物處理已逐漸從掩埋轉型為「廢棄物循環再利用」,若可寧衛往後沒辦法興建新的掩埋場又無法朝此方向轉型,長期的營運是否將面臨重大危機?
- 推薦 10
- 2019 / 05 / 27


剛好我在外商藥廠上班,來說說這個產業的概況!
以目前臺灣藥廠來說通常研發新藥,真的非常難打入國際市場。
通常在臨床試驗第二階段,如果成效不錯就會被國際大藥廠買走。因為以臺灣藥廠的資本,無法承受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所需要的龐大費用。
我倒是覺得醫材和骨材這種生技類型的股票,也許比較有機會!
- 推薦 7
- 2016 / 11 / 29

我認為仍可持有 雖然的確沒有去年好 不過至少也有個2014或2015年的水準 還不算大幅衰退 相較於其他大多數股票仍是相當優質的定存股 明年殖利率雖不像今年有接近7% 但至少也有個6%左右
- 推薦 2
- 2018 / 08 / 15

網通族群普遍在這一年下滑主因,有可能來自4G切換5G新舊產品替換期都有可能會照成的現象,新的產品規範還尚未明朗狀況下,客戶不進貨,公司研發生產也相對停滯
- 推薦 5
- 2018 / 08 / 15

回Chih Chen 就是營收成長動能降低,公司才要尋求新的市場領域,舉債還是要看公司是不是有什麼新的領域布局。如果覺得公司在嘗試新的領域是不好,那才是真的是走下坡了.就以投資人的角度去思考;看你買不買公司在新領域的嘗試、具不具備可行性、公司狼性了
- 推薦 2
- 2019 / 04 / 22

以上針對版主所提的"為何關注"提供一些個人的意見。
首先,在財務邏輯方面有點難以說服人、通順。因為以未來會愈來愈多人洗腎,所以投資杏昌(1788)我個人是難以被說服。因就算市場部分逐年增大(市占率分子上升),但如果潛在競爭廠商也可能從國外直接進入國內市場(市占率分母上升)那麼對於杏昌(1788)而言市占率是變小的。舉例:以上你舉例被代理的公司收回代理權,轉而直接經營台灣市場(市占率分子上升;分母也上升。)的話,杏昌(1788)有甚麼特色可以區隔潛在競爭者。
如果你想以複利計算未來的投資報酬率,那麼投資資金必須是長期資金,但該公司股價每張約9~10萬元且每日成交張數較低表示這家公司流動性較市場主流存股概念型股票低。且使用存股方法進行投資選擇表示該公司必須具有長期的投資競爭優勢。通常這種產業經爭優勢也會相應需要長期的研發形成知識產權障礙,或是長期耕耘市場形成壟斷、法規障礙或是消費者習慣奠定所形成。但這一般在以代理、代銷為主要業務公司較難以看到。
而且從消費者出發,你會指定蘋果公司出品的IP手機,還是聯強代理的蘋果公司出品的IP手機。我相信對於醫藥、醫材這個講究功用而非品牌的市場會在有新競爭者可以提供同質產品但更低價時,消費者轉移速度會更顯著改變。
- 推薦 6
- 2019 / 04 / 29

版主你好,以上你文章中的數據及新聞可能都是來自事實。但想請問就算以上都是對的,根據你的想法目前是要做空你所說國家的主權債務嗎? 光從你文章發布的2018年12月開始累積空頭部位,到現在2019年4月你每百萬歐元的債券就會損失約30個基點,而且這還不包含借券費用,還有應付上手利息等費用。
我想說的是你提到關於國家在進入歐盟後會喪失部份經濟、財政自主的觀點,從歐盟才剛成立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對於投資實務而言,國家主權固定收益產品的分析方式除了你提到的基本面資料外,在短期真正重要的是籌碼面、技術面及基本面中通貨膨脹數據、殖利率曲線及國家中央銀行的財政、利率政策及當時各國基準匯率利差才是真正的重點。
而且在邏輯思維上你的文章太過單一,缺乏基本面以外的分析方式。舉例:石油愈來愈少,所以石油會愈來愈貴。請問2019年現在的石油價格在這10年中有算相對高點嗎?
最後如果以上還不能說服你,我建議你可以看看日本主權債務近10到20年的表現,日本的經濟表現比歐洲更弱,債務占比更高。要等日本破產我建議先幫你孫子做空可能比較有機會。(誇飾。)
以上僅為我個人觀點,可能與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有關所造成的主觀偏見。
- 推薦 1
- 2019 / 04 / 29

請教前輩,鑫永銓2017年前三季其他部門的損益仍處虧損,公司也表示持續減產重型輸送帶,請問是否在輕型輸送帶有重大突破?或是定價能力再增加?沒有的話未來幾年的業績豈不是要棄之不顧了?
- 推薦 0
- 2018 / 02 / 24

鑫永銓 去年Q3 營收成長(YOY 年增率) 開始轉為正成長
去年Q4 營收YOY 也都布20%以上 ! 同時去年Q3 獲利能力也轉為成長(毛利率,營益率,淨利率)
- 推薦 0
- 2018 / 03 / 22

https://www.globalcyclingnetwork.com/video/even-more-hot-new-...
第一段訪問是外國媒體介紹鑫永銓的複材車架
而且鑫永銓的官網大改版,以複材為首要介紹產品,有新氣象,期待轉型有明顯成效的那天
https://www.hyc-king.com/index_en.php
- 推薦 4
- 2019 / 04 / 11

看了樓上一堆留言只覺得好笑...股價到底浴火重生了沒?
另一家也屢屢發生食安問題的大廠, 大家怎麼都視而不見哩?
究竟是健忘還是工讀生上身啦??
- 推薦 0
- 2018 / 04 /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