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 (0)
- 食品 (9)
- 塑膠 (5)
- 紡織纖維 (6)
- 電機機械 (25)
- 電器電纜 (0)
- 玻璃陶瓷 (1)
- 造紙 (1)
- 鋼鐵 (1)
- 橡膠 (3)
- 汽車 (2)
- 建材營造 (0)
- 航運 (7)
- 觀光 (1)
- 金融 (5)
- 貿易百貨 (4)
- 化工 (6)
- 生技醫療 (15)
- 半導體 (18)
- 電腦及週邊設備 (19)
- 光電 (16)
- 通信網路 (7)
- 電子零組件 (26)
- 電子通路 (4)
- 資訊服務 (2)
- 其他電子 (17)
- 油電燃氣 (1)
- 其他 (31)
- 文化創意 (3)
- 電子工業 (0)
- 管理 (0)
- 存託憑證 (0)
- 農業科技 (0)
- 電子商務 (0)
-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0)
- Industrial Products (0)
- Medical (0)
- Consumer Discretionary (0)
- Transportation (0)
- Finance (0)
- Retail/Wholesale (0)
- Construction (0)
- Basic Materials (0)
- Consumer Staples (0)
- Business Services (0)
- Auto/Tires/Trucks (0)
- Oils/Energy (0)
- Utilities (0)
- Unclassified (0)
- Aerospace (0)
- Multi-Sector Conglomerates (0)



但可惜的是,即便營收開始好轉,但公司還是預期2022第三季跟全年會是淨損的結果。
另外,營運面,雖然目前要打滿兩劑加篩檢陰性才能登船,但我認為長期待在同一艘船上而可能染疫的擔憂仍是一個營運完全復甦的隱憂。
- 推薦 0
- 2022 / 06 / 26
CCL很努力的更新船隻來改善營運效率這點值得讚賞,代表公司有積極想要長期經營。
從疫情爆發以來,CCL已經淘汰23艘船,目前船隊中25%都是新船,平均船齡也較疫情前下降了1年。如果我是顧客,我當然寧可搭新船啊。
- 推薦 0
- 2022 / 06 / 26
在船隻提供的量到達90%後 可能在下季轉為獲利 並現已開始透過提高定價以提升獲利能力 雖然在今年的整體預測仍然是淨損 但隨著疫情的好轉及歐美國家政策的開放 很期待2023年及接下來的營業表現
- 推薦 0
- 2022 / 06 / 27

同意上面的人說的,美國的新房開工數還是沒有上升,我看到的反而是供需不平衡。法說裡面說了很多次房屋需求仍在,但開工數又似乎因為缺工問題所以一直沒有提升。
很想知道這裡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到底是因為價格高導致需求減緩所以開工數沒有提升,還是是因為缺工所以新房供應少然後導致房價高?
- 推薦 0
- 2022 / 06 / 27

所以Fedex認為短期內供應鏈會繼續中斷,客機的腹部載貨量供給有限,所以在供需失衡下,他們可以透過定價才從中獲利。然後長期而言,Fedex也認為衰退不會持續很久。真的是好樂觀啊啊啊,難過股價在盤後上漲了2%多。
- 推薦 0
- 2022 / 06 / 24

這季取消率較上一季有所增長,而且公司有提到會繼續惡化,是值得持續關注的數據之一。也有法人提問訂金佔ASP的比例,但公司沒有正面回答,或許能去找找看其他建商的相關數據作參考比較。
- 推薦 0
- 2022 / 06 / 22
另外,我也對LEN所提到的,目前美國房屋市場的庫存其實偏低感到意外。原本會以為目前利率上升的環境反而會使得需求減少,但仔細思考後又認為,或許民眾看準了接下來幾年利率即將上升,所以先進場買屋鎖定較低的固定利率。
- 推薦 0
- 2022 / 06 / 24
回應Luke在上面提到的房貸激勵措施,在美國有所謂的discount points (or mortgage rate buydown),也就是買房者可以在一開始付一定的費用(fee),來換取房貸利率的調降。這通常適用在買房當下手頭現金比較充足,然後預計長期持有房屋的民眾,長期而言可以花比較少的利息費用。
- 推薦 1
- 2022 / 06 / 24

補充上面 Philip 提出的庫藏股買回。KBH 董事會批准的3億美元庫藏股買回計畫,如果全部實施,其實可以買回10%的在外流通股數,我個人是覺得蠻多的。公司應該真的是對前景很有信心。
- 推薦 0
- 2022 / 06 / 24

謝謝Jenny。
另外,從需求面分析的話,另一間建設公司Green Bricks Parners (GRBK)本週的法說上有提到,分析出生人口數字,可發現未來十年落於35-44歲之間的人口數(=傳統上房屋首購年齡)將會呈現上升趨勢,代表中期需求穩健。
- 推薦 0
- 2022 / 06 / 24

反而好奇的事情是,對於像ADOBE這種已經比較成熟的SaaS公司來說,面對經濟衰退的熊市會不會比較容易熬得過投資人對他估值的質疑。畢竟,市面上還有其他很多到現在獲利能力都沒有很健全的公司,要砍的部位的話應該會先從這部分動手吧!?
- 推薦 0
- 2022 / 06 / 19
另外,雖然法說上公司點出營收創新高,但我發現還是有幾點隱憂在美股圈有被討論到:
1. 新增加的ARR其實是下降的:去年2Q的new ARR是$518M,但今年2Q的new ARR只有$464M。
2. 本季獲利能力其實三率三降:
毛利率:88.4% vs 87.7%
營業利潤率:36.66% vs 34.86%
稅後淨利率:29.1% vs 26.9%
3. 全年的營收和獲利預期在本季都下調:
營收: 17.9B下調到17.65B
EPS: 13.7美元下調到13.5美元
- 推薦 0
- 2022 / 06 / 19

在 SaaS 領域的競爭對手好像是 Salesforce 和 Workday,而 IaaS 則是 Microsoft、Amazon。希望其他人幫忙補充
- 推薦 1
- 2022 / 06 / 15
Nike 有提到,App 真的會提高消費者轉換率和客單價呢 ~ 算是驗證 91APP 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