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 (0)
- 食品 (9)
- 塑膠 (5)
- 紡織纖維 (6)
- 電機機械 (25)
- 電器電纜 (0)
- 玻璃陶瓷 (1)
- 造紙 (1)
- 鋼鐵 (1)
- 橡膠 (3)
- 汽車 (2)
- 建材營造 (0)
- 航運 (7)
- 觀光 (1)
- 金融 (5)
- 貿易百貨 (4)
- 化工 (6)
- 生技醫療 (15)
- 半導體 (18)
- 電腦及週邊設備 (19)
- 光電 (16)
- 通信網路 (7)
- 電子零組件 (26)
- 電子通路 (4)
- 資訊服務 (2)
- 其他電子 (17)
- 油電燃氣 (1)
- 其他 (31)
- 文化創意 (3)
- 電子工業 (0)
- 管理 (0)
- 存託憑證 (0)
- 農業科技 (0)
- 電子商務 (0)
-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0)
- Industrial Products (0)
- Medical (0)
- Consumer Discretionary (0)
- Transportation (0)
- Finance (0)
- Retail/Wholesale (0)
- Construction (0)
- Basic Materials (0)
- Consumer Staples (0)
- Business Services (0)
- Auto/Tires/Trucks (0)
- Oils/Energy (0)
- Utilities (0)
- Unclassified (0)
- Aerospace (0)
- Multi-Sector Conglomerates (0)
- 數位雲端 (0)
- 運動休閒 (0)
- 觀光餐旅 (0)
- 居家生活 (0)
- 綠能環保 (0)
以公告來算:每年租金收入1770萬,約當每年稅後Eps可加0.2元,不過8月會先認列3千萬的一次性收入,所以今年的Eps大約會增加快0.4元。
當然,因為今年業績比去年衰退,所以這樣加上去,和去年的Eps1.5元應該差不多。
- 推薦 0
- 2017 / 09 / 01
了解李長榮這家公司的業內都知道李長榮特殊級產品在市場有領先優勢,而且根本沒有搶單問題,台灣石化業是派系分明的,李長榮是中油體系的,台塑當初根本沒有搶單怎來殺價?,主要獲利來源是在TPE而非PP,不然當初科騰怎會想砸300億和李長榮合併TPE廠,你當李長榮是白癡嗎? 私募十萬張一定是策略性投資人,甚至是併購對象
- 推薦 4
- 2015 / 11 / 26
訪客您好:有關殺價搶單一事傳言,公司方面是否認的,僅供參考,另TPE為主力這是很簡單的,只要一看報表就知,至於私募是否為策略投資人,在下不能確定是不是,只是看多了公司大股東的搞鬼,算是記錄下來給自己和大家一個提醒,所以是打上個?號並沒有定論,到時記得再觀察籌碼面的變化有無異常,感謝您的提問指教
- 推薦 3
- 2015 / 11 / 27
關於本次榮化的股權轉換,身為小股東的下列問題。
1.大股東李氏家族,可藉由本案拿回39億現金,另持有掌握舊榮化之新公司更多股權(2018-09-08 00:58經濟日報 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2.KKR和大股東李氏家族合謀,僅以現金200億(約每股22.21元代價,比現有35元淨值更低),並向銀行聯貸278億台幣(且台銀行利率低),藉KKR公司趕出台灣的原始小股東。
3."李氏家族必須承擔未來榮化公司下市後,股份無流動性、五年內無法發放股利",如前面1.所述,其五年股利以李氏家族拿回現金39億現金除以家族持股2.3735億股,每股獲利16.43元,分五年來算約每年3.286元/股,2018年配股也才2.9元/股。無股利之不利益說法無法成立。
所以請榮化小股東為了自己權益一定要想辦法反對53.1元股份轉換案,用盡蠻荒之力。
- 推薦 0
- 2018 / 09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