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百貨業主要是貿易廠商引進國內、外商品至國內市場銷售,百貨業則是零售的根本,利用賣場通路進行多種商品的銷售與服務,如化妝品、成衣服飾、日常生活用品、五金用品、鍋具、生鮮食品及飲品、文具圖書、家具寢飾等。
貿易百貨業的上游為製造商,提供下游各類零售通路銷售所需商品;中游則為貿易商、代理商與經銷商,透過這些公司代理國內外的商品再販售至零售通路;貿易商是提供較多的產品及選擇給客戶,可提供的市場服務較多元化;而代理商是代企業打理生意,賺取物品銷售的佣金。經銷商則是具有獨立的經營權,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買斷製造商的產品與服務),獲得利潤。下游則是零售通路業,他們從批發商、中間商或者製造商處購買商品,並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根據統計,全台均每 8.7 萬人就擁有一家百貨公司,密度相當高,不過百貨業仍是「大者恆大」的生態,全台百貨營業額中,超過一半被新光、SOGO、遠百、微風四家包辦。近年來,百貨公司的展店計畫逐漸走出台北市一級戰區,目前不少業者已進軍桃園,新光、遠百也將版圖拓展到南部、新竹等地區。
近年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路購物盛行,對百貨業形成壓力,故百貨公司無不努力與網購平台做出區隔,改變行銷策略,創造美好的購物體驗,提供有趣多元的體驗式娛樂,打造網路業者無法提供的「體驗經濟」。
未來零售將深度結合線下與線上,加上大數據、雲計算、AI、人臉辨識等創新技術,未來新零售將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為核心,用物聯網蒐集大數據資料,藉此分析顧客行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貿易百貨業上游製造商,又稱為生產廠商。一般而言,百貨業的業績好壞,深受景氣影響,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上游製造業業績好壞,全仰賴下游零售百貨業的銷售狀況而定,故上游的業績變化、百貨業的消費力道消長,常成為觀察台灣內需景氣的重要指標之一。
貿易商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跨國交易雙方的中介者,從事有形貨物的交易、交換或買賣行為,或是無形的勞務、專利技術及品牌間的交易。代理商主要為代理國內外品牌產品進出口,協助企業將產品銷售出去,賺取代理銷售的佣金;此外也提供交易媒介及市場資訊,協助產品供應商在產品設計或是行銷策略上的調整,對產品的品質亦需要掌控,同時要對財務資金進行操作,以使供應商得以收取貨款,經銷商主要負責通路的經營,直接面對客戶進行銷售的業務。
隨著科技技術與應用的進步與多元,消費者的需求轉變,過去傳統的銷售模式逐漸轉變,非傳統型的新商業模式紛紛興起,網購平台的環境日趨完善,網購商城與購物 App、網紅經濟逐漸成為各種品牌的重要銷售通路,加上部分網購業者提供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消費服務,讓實體銷售業者感受到不同於以往的競爭壓力。根據資策會 MIC 的調查,將近 65% 的消費者曾有過行動購物經驗,顯見行動購物行為在台灣已愈來愈普及。
除了實體業者力求虛實整合外,許多電商企業也逐漸從線上走到線下,構建相關的生態系統,利用平台為商家與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全方位支援與服務。
下游零售商的角色是把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在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零售通路業的類型,可概分為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3C 賣場、百貨公司、直營門市等,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主要銷售食品、飲料、日常用品等一般生活所需商品。3C 賣場主要銷售電子資通訊產品及零組件。百貨公司提供各類專櫃品牌商品銷售通路服務。直營門市主要銷售自有或代理品牌商品。
近年國內百貨業隨著消費者的需求改變在經營型態上不斷演進,除了百貨公司、大賣場外,國內近幾年景氣不佳,什麼都上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壓力下,間接帶動大型購物中心及 Outlet 業績逆勢成長。
零售通路與大賣場以銷售民生消費必需品為主,售價比百貨公司便宜,也較不受景氣影響,而隨著餐飲的吸金快速,大賣場也倣傚百貨公司打造精緻餐飲美食區,藉由購物後可順便用餐來吸客,量販店美食街利用新興科技導入線上預約點餐 App 服務,透過與行動支付品牌合作,也都蔚為風尚。
近來,便利商店展店快速,超級市場又善於經營社區開發,以及網購盛行,衝擊到量販店的業績,因此目前各大量販業者也力拚轉型,期望能持續開拓新藍海,像是家樂福就興建全台首座智慧零售量販店,導入滿意度調查系統、電子型錄、室內空氣品質、WiFi 廣告定位推播等六大解決方案,盼能優化服務管理,提升顧客滿意度。
談到下游,不可忽略的通路還有便利商店。台灣超商挾著通路的優勢,「巷弄經濟學」蔚為主流,咫尺之遙的超商,卻蘊藏無限商機,原本販售的主要是以食品為主的便利性商品,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即刻所需,目前國內超商業者已從商品差異化,發展到提供創新服務,除了結合藥局、生鮮超市、餐飲、咖啡廳逐漸走向複合式商店外,其打造成餐廳、咖啡廳,借由通路實力搶佔餐飲市場,現在已有無人便利超商,全程透過人臉辨識進店、採買、結帳。
從上述例子可發現,雲端、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勢必為零售業帶來一波新轉型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