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狗 X 瓦基】三個人三本書的觀點碰撞 [財報狗 podcast S2E231]

【本集節目由樂天 Kobo 贊助播出】

本集節目是我們與頻道下一本讀什麼瓦基聯合播出,共同聊晶片戰爭、人才、卡片盒筆記三本書。為什麼要選這些書,以及威宇、瓦基、 SKY 三個人在不同的經歷、專業及背景下,對於這些書本的觀點碰撞,進而產生出來的火花。

【樂天 Kobo】

快來與財報狗一起當個讀書人~
即日起至 6/18,樂天 Kobo「樂天市場店」購買電子書 → https://bit.ly/3OhuRYF
新戶限定:結帳輸入優惠代碼「KOBOSTDOG」,不限金額,單筆再折$50 (限量 500 名) 。
所有用戶:全館領券滿 $618 折 $111、滿 $1068 折 $222。(節目介紹到的三本書一起帶就可領券折$111)。
註:兩項優惠可擇一使用

購買電子書登錄表單加碼再抽【樂天桃園棒球場-Kobo貴賓室看球門票】,有機會和威宇、Sky 一起看球賽喔!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mJERcq0AsTd9BnPG8D4pEXzgWnF7DrAaceoXpU1JioiSYYQ/viewform

樂天市場購買電子書閱讀器 Kobo Libra2 限定套組最高折 $800,再送 $500 購書金 → https://bit.ly/3WaKLGc

新戶限定:原價現折 $300,結帳輸入「EPDSTDOG」再折 $500,共折 $800。(限量 100 組)
舊戶限定:原價現折 $300,領券再折 $300,共折 $600。
註:購書金需登錄連結 https://forms.gle/XAeDB6RPK1Q34Ni66,購書金限 https://www.kobo.com/ 使用。

#樂天Kobo

【下一本讀什麼瓦基介紹】

瓦基:一個嗜書成癡的愛書人 / 說書人 / 科技人,喜歡紀錄閱讀之後的心得和收獲,將書中學到的東西,活用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 說書節目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閱讀前哨站」書評部落格 https://readingoutpost.com/

你可以在以下平台訂閱收聽:



這邊是一些訪談精華片段

如何選書

07:35 瓦基喜歡由自身的問題點、狀態去選書,如過往在管理職喜歡選擇管理書籍,現在則喜歡商業相關內容,搭配學術理論搭配實戰結合偏好,進行選書
12:09 依據自身想研究的主題選書,如想了解 AI 議題時,只要是相關的書籍都買來看。

聊《晶片戰爭》

13:22 本書在聊從冷戰時代、日本興起、台積電出現到美對中晶片禁令的半導體歷史,並解釋半導體在世界局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敘寫方式像是小說,容易閱讀。
20:53 透過閱讀本書,不僅可以將過去做為借鏡,亦可以作為未來局勢發展的參考。

聊《人才》

24:36 瓦基過往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對於「人才」的定義為:這個人有沒有成長的潛力,更看重他未來的成長趨勢,而非僅看這個人當下的狀態是好是壞。
28:29 書中對於人才的選擇如同價值投資,全球皆知的頂尖的人才如 Elon Musk 等合作價碼非常高,但若我們可以發覺未被發掘的人才,便能無須付出高昂的代價與之合作。
32:10 聊在面試時,如何透過正確的提問,精準識別想要的人才。
37:32 財報狗的面試流程分享。

聊《卡片盒筆記》

44:37 本書介紹將觀念撰寫在卡片後,並在上面製作引導語句串連許多卡片,並收藏在盒中的筆記法背後原理,以及是否可以擷取這套方法的優點,透過數位進行運用。
46:43 瓦基分享自身做筆記的方式,與推薦對做筆記有助益的 app。
51:30 Sky 分享自身幫助記憶的方法。
53:40 威宇分享自身的筆記心得。

訂閱財報狗新聞: https://statementdog.substack.com/
Podcast 業務合作聯絡信箱: business@statementdog.com

財報狗社群

本集逐字稿

威宇:歡迎收聽財報狗 Podcast,在我旁邊的是財報狗投資總監 Sky。

Sky哈囉大家好。

威宇:我、Sky 還有小鄭都很喜歡看書,今天這集我們就邀請了一個跟我們一樣非常喜歡看書的創作者,其實我真的是久仰大名。他甚至把台積電的工作辭了,專心發展跟書相關的工作,就是頻道「下一本讀什麼?」、「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瓦基你好。

瓦基:哈囉兩位主持人,還有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瓦基。

威宇:雖然「下一本讀什麼?」這個頻道在 Podcast 裡面已經非常知名了,不過還是先請你跟我們聽眾介紹一下自己的頻道,這個頻道在做什麼?你自己的背景是什麼?

瓦基:我的 Podcast 頻道叫作「下一本讀什麼?」,是每個禮拜會幫大家說兩本書,所以大家只要用 20 到 30 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聽完一本書裡面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跟一些重點的摘錄,是一個書籍分享的頻道。

威宇:所以你自己每個禮拜就至少要讀兩本書?

瓦基:對,我最少最少低標就兩本。

威宇:如果讀了一本覺得嗯?好像不太好介紹。

瓦基:快點再來一本。

威宇:很ㄍㄧㄥ很ㄍㄧㄥ。

Sky這個很累。

威宇:真的很ㄍㄧㄥ,我之前有一個挑戰是連續 30 天每天一本書。

瓦基:哇 30 天。

威宇:對,真的有點ㄍㄧㄥ。

Sky我以為你是挑戰什麼火鳳燎原。

威宇:沒有,都是認真的書。我們有一個老闆就說「你的工作是不是有點閒?」怎麼可以每天一本書這樣子?

今天與瓦基的合作,我們就選了三本我們覺得還不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書。重點不會放在書的內容介紹,而是會分享為什麼我們喜歡這三本書、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當時讀的起心動念又是什麼。

如何選書

威宇:首先,我想要先問一下瓦基,書這麼多,你要怎麼決定看哪一本?

瓦基:因為我自己以前有正職工作在帶團隊,那個時候我就比較偏向於看管理跟領導的比較多。後來我離開,在自己創業或者是在試著想要建立小團隊,我就會看比較多商業跟創業的書,所以我會比較從自己的問題點跟現在的情境出發去挑。

威宇:但就算是一個主題,它也超多書。

瓦基:挑也挑不完。我自己會喜歡挑的類別,我特別喜歡讀翻譯書,尤其是從美國,我喜歡看那種有學術理論加上一些實戰經驗融合的書。我特別喜歡的一種類型,是有學術的作者跟可能在商業界的作者兩個人一起寫的那種書。像今天有挑一本叫作《人才》,那一本其實它的背景就是這樣子,我特別喜歡,這種是第一優先。

再來我會看那一種像是企業界可能有很多年實戰經驗、也很有名望,持續在更新文章甚至有一些 Podcast 節目的。我本身就會追蹤這些東西,只要是這樣子的作者出的書,或者他們認識的人、推薦他們出的書,我就會很有興趣,這就是我比較喜歡選的書籍類別。

威宇:你不覺得其實有時候光看書的文字,你就大概知道哪一國的書?像日本的書、中國的書都超級明顯。

瓦基:對,尤其是日本的。

威宇:對,日本的你看就知道這個一定是日本的。

瓦基:有時候書名也看得出來。

威宇:有時候我沒有看它的設計或者沒有看作者,你翻開一頁,這個格式就是日文書的格式,這個格式就是。中國書也都會有一個特色,我覺得中國那邊尤其像商業的書籍,其實非常多的是個人的架構。像我們看歐美書籍可能是用一個學術的架構加一點自己的東西,中國書一定都是個人架構,就是自己的一套的感覺這樣子。

瓦基:就是自成一派,我自己就是一派。

威宇:對,有時候看覺得滿有趣的,這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在反映不同國家的文化。像這些書你剛有提到,可能都是你需要什麼就去看什麼,對不對?你是會有一個問題嗎?比方說你現在要帶一個小團隊,你知道你要有一個小團隊,是已經遇到了某一個帶團隊上的問題,找書的答案?還是你單純是我要帶小團隊,那小團隊的書全部都看一下?

瓦基:我比較常見的作法是我真的已經碰到一個問題,或者說我已經在執行某件事情上真的遇到問題,我會找相關的書來看完之後應用跟解決。另外一種像剛剛威宇有講到的,是先準備起來、先讀起來準備,以後可能會用到,我認為我比較少這種情境是為了什麼東西先準備而讀。因為我覺得那樣子,反而你真的要用的時候,你可能又忘得差不多。

我覺得我最喜歡就是那種當下可以用到的,舉例來說像我最近在讀一本叫作《數位轉型》,我原本就在做自媒體了,可是我又想說這裡面有沒有什麼元素或者是商業模式,是可以跟數位轉型裡面的一些東西,這個元素可能可以讓它變成另外一種獲利來源,或者是把我的內容又轉成不同數位媒介的方式。有這個問題、有這個疑惑的時候,我就會去找類似的書來看看要怎麼樣來應用它。

威宇:你剛剛提的其實不是一個實體轉數位,你原本就是數位了,還有哪一些發展的地方,你還是選了一個《數位轉型》,所以其實它並不是直接連動,你就覺得這種題目可能會對我有幫助?

瓦基:對,因為像是在職場上久了,可能就會稍微有點嗅覺,有些東西像我剛剛講那個數位來說好了,我現在做自媒體所看到的視角,比較像是一些內容的發表或者是曝光。

但是更實際的,像是一些數位內容有時候是從付費牆去擋住,或者說從一些線上訂閱制類型的東西,把它限縮在一個付費管道裡面,那種東西又會跟我原本自媒體、免費公開的內容又不太一樣,它的背後組成又不太一樣。我大概隱隱約約知道好像有不同的方向可以去發展或研究,我就需要一些這種類型的書來幫我先把觸角打開來,可能才有下一步知道我可能要測試什麼東西。

威宇:所以其實在這邊比較像是看看別人怎麼用,作為你的參考這樣子。

瓦基:對。

威宇:Sky 呢?Sky 怎麼選書的?

Sky我其實有時候會遇到什麼、想研究什麼主題,我就看什麼書。比如說之前可能大家在研究 AI,AI 其實不只是只有使用上的方法,我會想要了解它是怎麼做出來的,所以我買了一些這種深度學習的書。因為裡面有很多數學的 Function,無聊想要了解一下統計跟數學,很久沒有碰了,我就會去找這樣的書籍來看,當然我這是一個比較偏研究的面向。

有一陣子可能前幾年就是 5G,只要有一些特殊的題目,我就會找相關的書籍來看,這個選擇方法可能就是都買,先買來看了再說,因為其實我也不知道哪一本是好是壞。教科書可能選擇的是去 PTT 或是什麼,會有人推教科書,可能就把這些都買過來,大致上先看一下、先有個感覺。我可能選擇如果是比較主題式的閱讀是這樣,漫畫那些就不用講,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晶片戰爭》

威宇:我們今天選三本書,三本書作為一個媒介開始,也許在這中間我們還會聊到我們到底怎麼選書、看書的一些切角,它就是一個題材。

第一本書我們選的是《晶片戰爭》,這本書也是最近瓦基在 Podcast 裡有提過這個。它是在講整個半導體晶片的歷史,從冷戰時代到日本的半導體興起,到台灣台積電、接下來中國崛起、美對中的半導體禁令,其實都講得很有趣。這本書會很紅,尤其在台灣很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跟台灣息息相關。作者是在研究國際史,尤其是美國跟俄羅斯的冷戰史,這其實是一個戰爭的歷史。

瓦基:對。

威宇:戰爭歷史,再寫跟台灣有關的東西,對不對?主要就是發現在冷戰武力競賽的過程中,半導體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其實在現在也是,現在國際情勢半導體也是一個衝突升溫的地方。

台積電跟張忠謀先生在裡面也占了很高的篇幅,今年作者受邀來台,也跟張忠謀有個對談。所以我想先問一下瓦基,這個書光看書名就很硬,這本書雖然很有名,但我猜真的有讀完的人應該沒有很多。

瓦基:我覺得是這樣子,這本書可能沒有買的人會以為說它是很硬,或者是看那個書好像很厚這樣子,就不太敢或者是想說算了這個跟我沒什麼關係。可是我猜真正開始讀前幾頁或者是讀完第一章,就會想把後面全部看完,因為它的描述我覺得比較像是一本小說的形式。

我覺得作者的編寫方式很有趣,他比較不是在講古,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我們,為什麼以前冷戰怎麼樣、為了化解這個冷戰有一個突破點、半導體扮演什麼角色,又講到後來可能跟東南亞、東亞的關係。我覺得從那個地方這樣切角,有點像他都會留一些伏筆,所以接下來可能日本會怎樣?接下來韓國會怎麼樣?接下來中國又會怎麼樣?就有點像是在看影集,有沒有?

威宇:下集揭曉。

瓦基:對,我在看的時候覺得每一章就好像一個影集,你看一看就會……,我那時候好像兩天內就把它看完了。我覺得如果真的有興趣的朋友找這本來看,其實完全不會有什麼樣的障礙,你就把它當成一本小說,它是一個發生在真實世界的情節。

威宇:為什麼要看?你一開始為什麼要看這個?

瓦基:因為我自己在半導體工作 10 年的經驗,我對於很多背後的來龍去脈其實沒有這麼清楚。

我那時候看到書的大綱就覺得很有趣了,因為我以前在公司都是比較專注於生產現在當下的這個科技節點,我們就只看這個幾奈米幾奈米,當時做到哪個最新的,我在哪個工廠,就專注於在這個上面、就做它。我不會看到以前半導體到底怎麼來的?我只知道這是一個現在很賺錢的產業,但是我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那時候我看到這本書會有興趣,就是因為就算是連我在半導體業界這麼久了,我對於這個議題還是很不了解,所以我覺得這本書讓我有點大開眼界。原來以前是有這些辛酸的歷史,有這些很激烈的衝突或是一些好像諜報片的東西。

威宇:看完以後對你有什麼改變嗎?還是你就是長了新知?還是你在認知或行為上面真的有不一樣?

瓦基:我覺得看完之後,像我讀這本書的目的很明顯,不是要把它拿來做應用,我不是說為了看完這本書想要買什麼股票幹嘛的,這不是我看這本書的目的。所以我看的時候,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是想要去掌握這個我原本不太熟悉,但跟我又這麼樣息息相關的東西,所以我是用這樣的心態看。當我看完之後,其實因為我本身也有抱台積電的股票,所以看完之後就是那就繼續放著吧。

Sky增強信心。

瓦基:但是裡面也有提到一些危機,像是地緣政治,他在後半部的篇章就有講到為什麼地緣政治會是現在一直升溫,而且也有可能會邁向一個不好結局的可能性。這個我們沒有辦法預料,只是他有把這些東西都講得很清楚,讓我知道如果未來看到世界的局勢怎麼樣變動的時候,我可以採取什麼新的行動,有點像幫我們先把這整個龐大基礎的歷史架構先放在自己的腦中的感覺。

威宇:Sky 呢?因為其實這本書應該中文版出以前就很紅了,英文版一出就非常非常紅了。

Sky英文版就一堆人在討論了。我自己覺得是因為台灣對半導體非常熟悉,所以西方世界出一本這本書,他們會覺得怎麼會有人寫這種東西?

威宇:而且其實我覺得這個也是出的時間點很好,在整個疫情、大家整個半導體全部缺貨以後,出了一本這本書。其實在疫情期間,台積電就很紅,在 Twitter 上面很多國外投資人都開始說搞什麼?我們不是科技大國嗎?為什麼我們的生產被一個小島上的某個公司卡住?什麼意思?所以這本書一出來在美國也很紅,台灣又是一個你在講我們,一個歐美國家……。

Sky好不容易被提到了,我來,選我。

威宇:某種程度的驕傲感嗎?我們被提到了。

Sky沒錯。

威宇:你看應該就是這麼勢利的人,你就是要賺錢,對不對?

Sky沒有,沒錯,不是。

威宇:就是投資,跟投資沒關不會看。

Sky也不能說投資沒關,就大概了解一下。但我比較好奇,因為它其實標題是聳動的。

威宇:它就直接跟你講戰爭。

Sky:它就直接跟你講晶片大家要怎麼搞,我當然就站在研究分析的角度,要了解它的論點怎麼樣。它有趣的點跟瓦基提到的一樣,它其實有點歷史的成分。我覺得這本書有趣是他講的東西其實散在過去有滿多書都有提到的,包含有一個章節不就是那個,那本書其實台灣有出,叫《10 倍速時代》。但英文跟中文完全不一樣,真的很白爛,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威宇:現在已經換了一個名字了。

Sky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真正直接翻是這一個,那個其實是 Intel 歷史。他其實把很多本,像《矽屏障》現在應該絕版了,反正就有滿多這種書,其實寫在裡面。他都有提到,那個概念有提到,因為《10 倍速時代》其實滿紅的,很久以前很紅,我不知道現在紅不紅。

我自己以前有看過《10 倍速時代》,我覺得他有點像是那個的後記者的感覺。他把中間那種空白的,我可能是從研究報告或是公司的財報哪邊被殺爆了,我感受到了這個半導體可能好或不好的這種感覺,但是他把這個……,我覺得有串起來的感覺。把這幾十年可能這個晶片的演進轉進,從每個地方算是典範轉移,每個典範轉移到每個地方的競合都有提到。

當然因為篇幅的關係,所以其實沒有寫得這麼深,但我覺得也就是因為這樣子,還滿容易閱讀的。

威宇:給你一個概況的感覺。

Sky對,給你一個簡單的概論,但是很精彩、很有趣。

威宇:所以讀完之後對投資有什麼影響嗎?

Sky好,趕快跑。

威宇:換去美股。

Sky沒有,我覺得看完其實可以理解,如果我們講陰謀論一點,我覺得這有點太陰謀,但很有趣。其實日本那一段,10 倍速那一段,這個有很多陰謀論,包含貨幣戰爭,它們都在寫這個東西,但它不僅止於晶片。但如果是晶片戰爭,它有提到這部分的歷史,《10 倍速時代》也是在講日本在記憶體稱王,所以導致 Intel 要改做 CPU。但是這裡面的這一段東西,我覺得其實是一個過去滿大的借鏡。

威宇:這個 Pattern 好像會發生在其他國家。

瓦基:好像會再發生在下一次。

Sky:對,因為其實我覺得很像,就是有一個大國的 GDP 很高,我說的是直接的 GDP,不是人均 GDP;直接 GDP 很高,它可能威脅到了某一些地位。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東西去比對過往發生的事情,我覺得這是一個滿值得參考的,為什麼會這樣做,可能就推演到蘇聯,又可以到現在的中美的貿易戰,我們說貿易戰或半導體的這個爭端好了;可以大概知道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可能可以推一下過去兩次怎麼結束的。我自己會覺得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覺得還滿有趣的。

威宇:瓦基會推這本書給怎麼樣的人?

瓦基:我覺得這本書這麼說好了,如果是對半導體這三個字很反感的,可能這本書可能都看不下去,因為整本全部都在講半導體。但是如果是對怎麼講,像我們現在不是有拿像 iPhone、像什麼一些電腦或者是很多平板,全部都晶片,所以有點像我們生活已經不可能離開晶片了,尤其未來 AI 也是晶片的需求更多。

我覺得只要對這個領域好奇,為什麼像可能在一兩百年前從來沒有這個東西,為什麼現在變成全世界密密麻麻的根本生活離不開它,想要了解這個為什麼的人很適合讀這本書。

威宇:我反而是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在想,或者是說某種程度你如果想要看看台灣台積電的未來可能怎麼樣,就像剛剛講的,或者中國跟美國它們的半導體戰爭怎麼樣。

其實我真的覺得日本是一個滿值得參考的一個經驗,因為當時的日本非常類似,起來以後美國做了什麼,其他的反應這樣子,後來日本的下場是什麼,它們到現在還是某一塊特別強。這個東西我真的是覺得如果想要了解國際情勢的人,這本書其實是讓你了解一個歷史這樣子。

《人才》

威宇:接下來這本書也是我近期最推薦的書,其實我們很多產業顧問可能在各行各業裡面擔任某些主管職,我都是推薦給他們這本書。這本書是由 Tyler Cowen 還有 Daniel Gross 寫的《人才》,Tyler Cowen 是我的偶像,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學人雜誌說他是近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出超多書,是非常多產的人,每一本書我都有看,也都很喜歡。

他被稱為是全球人才的資料庫,在任何人都還沒有發現這些才能的時候,Cowen 就能夠辨識他們、投資他們,因為他有在經營一個他們學校的加速器。所以說什麼頂尖創投或者是名校或獎項報導都是落後指標,只有他是領先指標。

另外一個作者 Daniel Gross,他是全球頂尖創投 Y-Combinator 的合夥人,這兩個人就一起寫一本教你怎麼樣去判斷人才跟聚集人才的書。這邊其實有個很有趣的,就是這本書翻譯有錯,因為書把 Daniel Gross 講成是創辦人,我有寫信跟出版社說。

瓦基:他是合夥人。

威宇:對,因為其實這種創投投資公司都是合夥制,所以它寫 Partner,可能就被認為是一起創辦,其實不是。因為很多合夥人是後來加入的,Partner 就是一直換來換去。當我在知道這本書要出的時候,其實就一直在關注,所以英文版上市第一天我就買了,這是去年的時候,我就花了一個月看完,是我去年最推薦的書或者去年我心中書的第一名,就是它的英文版 Talent。

今年中文版出來,我又買了,一個禮拜看完,這是我今年最推薦的書,就是《人才》,去年是英文版,今年是中文版。這邊其實我就滿好奇,因為像你在台積電也是主管職,我滿好奇對你來說,你想要什麼樣的人?因為有些工作其實沒有想要所謂的人才,或者是說這個工作的好的定義,可能跟其他工作好的定義差很多。你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跟你現在你建團隊想要的人,有什麼樣的差異嗎?它的異同是什麼?

瓦基:應該說這個人才的英文定義也跟大家先說一下,英文書名叫作 Talent,其實在台積之前我們對於人才的英文也是用 Talent。像有什麼人才培育營或者是什麼人才的 Program,那個關鍵字我們用的都是 Talent,所以我覺得光是這個概念跟書本其實就滿契合的。

我們會怎麼樣定義一個 Talent?我自己觀察到的最主要的核心是這個人有沒有成長的潛力,意思是我們看的 Talent 不會是他現在這個 Snapshot 是好或壞,這只是某一個指標而已;看的會是他過去三年、過去五年的成長歷史當中,或者說過去他的工作表現當中,他到現在的這個成長趨勢是什麼?我們可能用一些客觀的指標來看他未來可能五年或十年的成長趨勢會是什麼。

所謂會被選定為 Talent 或者說我們認為這個人是 Talent 的話,通常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他是一個未來可能是獨當大局,或者說可以帶領一個很大團隊的潛力的人才,我們就會把他叫作 Talent,所以我覺得更看的是未來。

威宇:所以你們重視的,你剛剛講的是一個領導力嗎?

瓦基:領導力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威宇:還有什麼部分嗎?

瓦基:我們看的主要是領導力。應該這麼說,如果過去他成長的歷史當中沒有展現過領導力,例如他過去全部都是單槍匹馬作戰,我們不太會預測他未來會有領導力;如果他過去可能從小團隊到大團隊,可能經營得怎麼樣有聲有色之類的,你可能可以一部分預測他未來的領導力會發展。

另外一種我們看的會是像專業能力,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因為除了領導之外,例如你對於某一個你領導的組織裡面的 Insight 也是很重要,這個 Insight 怎麼看呢?當然也會看他在過去的一些成績裡面,有沒有哪一些是他展露出來跟別人不同的看法。

例如他可能 Create 出某一個產品或 Create 出某一個 Program 是有別於別人的,它可以大幅提升什麼樣的成效、有一個很不同的創見。這種你就比較能夠相信他未來可能也會有這樣子的發展,所以說我們會從這邊看一些,像領導力或創造力,還有一種我覺得比較像是跨組織團隊合作的企圖心。

威宇:是溝通還是理解?還是企圖?

瓦基:對於團隊作戰的,這麼講好了,因為我們在每一個位置上,假設我現在在的位置可能是帶著 10 人的團隊,可能下一個階段帶 30 人的團隊。

但是即使我帶的是怎麼樣的團隊,同樣一個平面的組織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組織,因為像台積是一個很大公司,會跟好多平行的組織合作,但是我們要合作背後目的是什麼?是要創造公司的贏,我們是為了同一個公司的目標前進,所以如果我表現出來的特質是我很撕裂、我很負向的競爭力量,你比較可以預測的是他未來可能在這種組織的團隊合作之下,可能造成一個扣分的拉扯。

另外一種展現出來的特質會不一樣的是,你知道他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單槍匹馬、可以領導自己團隊作戰,但是他同時又可以跟平行團隊合作。可能會從這些角度去看這樣子的人,是不是會有未來 Talent 的潛力。

威宇:我覺得其實一開始講的這個東西就跟這本書的一個主題滿像的,因為其實它裡面就有一個概念,我覺得跟價值投資很像。因為價值投資的概念是這樣子,我們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在遠低於這個價值的價格買進它,我們可以賺這個落差;它也提到,其實人才也是。

頂尖的人才, Elon Musk、Sam Altman 這個全球都知道他們現在是頂尖人才了,你要跟他們合作一定很貴,就是貴到,某種程度來說、以投資來講一定是溢價,因為大家都想跟他們合作,價高者得。可是《人才》這本書的概念是我們要識別還沒有被發現是人才的人,所以我覺得這裡面滿有趣的,你要怎麼樣識別他們、你要怎麼樣聚集起來、某種灌溉幫助他們成長。

你剛才講的那幾個,不管是專業能力、跨組織溝通、領導力,你現在找團隊也會用一樣的標準嗎?或者是一樣的面向嗎?

瓦基:要看我們要找的人是要做什麼樣的業務性質,或者說你對他未來的期待是什麼。舉例來說,假設我要跟可能是處理行政事務的,例如說像是可能要做會計、可能要做業務型交涉的,或者是一些比較行政的處理,我就不會特別說一定是要什麼領導力、潛力。

這麼講好了,我會依照業務的性質挑選需要什麼樣的人,因為有些業務是比較需要 Routine Procedure 的人。但有些業務,像我舉例來說,我之前在公司做的業務比較像是那種新的專案開發,或者有一些 Break through,你必須節省特別多的成本,必須提升特別多的效率,這樣的東西你就不可能找比較循規蹈矩的人來做,所以要找人的特質就會不太一樣。我覺得會跟團隊的業務性質會有滿大的關係,我自己在挑的話會比較偏向這樣。

威宇:你剛剛有提到一個就是撕裂或者是怎麼樣,就是有點搞小團體,某種程度在公司裡面搞小團體。我聽到很有趣,因為其實我看到滿多公司有這個狀況,怎麼辦?因為這本書其實它講識別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沒有說怎麼樣開除不是人才的人。你會怎麼做?你們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瓦基:這是一定會遇到的,無論是在自己的組織或其他組織,你一定會遇到這樣子的人。而且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你會判斷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人你會知道他顯現出來的是對立或比較負面批評的部分,你要怎麼做?你也不可能因為這樣子,我就要把你開除或者說就要什麼大刀闊斧之類的。

反而我覺得比較偏向於用業務型態來做一些區隔,就有點像是潛水艇不是有隔水艙嗎?你可能就會用一個緩衝區把它隔開來,讓業務是稍微隔開來的,有點像是大公司有時候會針對某些人,會針對那種讓他漸漸邊緣化的處理,也是會這樣子。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他怎麼會做到職涯某一個地步,但是他漸漸地開始被邊緣化,很有可能會是因為這種原因。

威宇:因為我就是在想這樣好嗎?就算業務區隔了,大家還是在同一個地方,那個工作的文化、那個環境其實還是有一些東西在,是吧?

Sky同意,有很多的方法。業務上的區隔這個不是物理的,還有物理的區隔。我舉個例子好了,這是一個爛招,大家不要學。比如說我們今天在台北,我就直接把你調到高雄,這個區隔夠厲害了,而且這個區隔還可以讓你因為很麻煩,就自己離職,所以其實滿多人用這招的。

威宇:就是直接調離現有崗位,到一個物理上的不同地方、地理上的不同地方。

Sky直接是一個不同的地方,但這個方式其實不一定好,有很多爭端也是因為這個方式的處理,好孩子不要學。

威宇:你剛剛講了很多評估的面向,其中一個你是說過去有沒有什麼領導力的展現,這個東西都是身為面試官我們在看的東西。你不可能會直接問他說「你過去有沒有領導力的展現」,不會這樣問,你都怎麼問?有沒有什麼你喜歡的面試題目來一下?

瓦基:我必須承認,我在還沒有看書或者說我還沒有接觸怎麼面試之前,其實我有面試過幾次,但我現在回想起來會是失敗的面試經驗。因為當時沒有學怎麼面試,像我那時候就拿了幾個考古題。

威宇:真的嗎?所以台積電沒有教怎麼面試嗎?

瓦基:沒有特別,之後我們才意識到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以前會想說給你考古題,像人資會給我們考古題,比如說就是這 20 個問題,你就挑幾個來問,問了之後你可能再挑這個考古題裡面的幾個來問。例如我就是問過「你最失敗的經驗是什麼」、「你覺得你自己最明顯的一個缺點是什麼」之類的,就會問這種問題。

到現在我才知道,像我現在看《人才》這本書,才知道那些問題早就已經被人家準備過了,或者是人家可能準備得比你還好,可能面試官你自己問了這問題,還不知道怎樣辨別。

威宇:就是你還不知道你到底要幹嘛,你只知道你要問這個問題。

瓦基:結果人家面試者可能早就做完考古題了,這 20 個我全部都先做好,我就等著你問。所以我自己以前的面試經驗,我認為算是很失敗的,我問了這些問題,可是我卻沒有得到幫我更好判斷的依據。

我所聘僱或是我找的人,並沒有經過一個真正有這種例如科學根據或這種驗證過的標準,所以有點像是瞎子摸象的感覺,差不多這樣子,我覺得這樣就 OK 了。所以我才覺得很可惜,像《人才》這一本如果五年前我就讀到,該有多好?這種感覺看完之後,你會覺得早一點讀到就好了,怎麼會現在才……。

威宇:它早點出就好了。

瓦基:對,少走冤枉路。

威宇:因為像剛剛提到的,你問「你最失敗的經驗是什麼」,其實你不是在真的了解失敗經驗,你只是在了解他準備這個面試準備得多充足,你了解不到這個人,就是你有準備跟沒準備而已。

瓦基:書裡面有一個問題,我看的時候很有既視感,我以前問過。我就問過「你覺得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剛剛有說一個考古題是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對方是有工作經驗的人,你知道他回答什麼嗎?他說我最大的缺點就是「我有時候對工作真的太盡心盡力,有點到了偏執的程度」,我那時候很菜,聽到覺得好棒棒。

後來看這本書就說這個問題根本就是鬼扯,他已經知道你會問這種問題,用這個問題來跟你鬼扯,你得到這個答案之後,你也不能幹嘛。

威宇:你是真的想知道他的缺點,這樣子我們未來在合作的時候,才有辦法處理,因為每個人都一定都有缺點。但是你拿到這個答案,就……然後呢?

瓦基:等於是做了一個送分題,他就答了一個送分題,好吧你很認真。

Sky舉球給他殺,殺爆你。

威宇:真的,舉球員。這邊推薦給還是想問這個問題的人,其實我覺得有個問法,因為我最近在看另外一本也是跟人才很有關的書,它是 Stripe COO 寫的書,還沒有中文版,是英文版。Stripe 可能 100 人、10 幾倍的規模,他是 COO,所以他有評估每個人怎麼樣。

(編註:應是指 Scaling People: Tactics for Management and Company Building。)

他裡面有提到一個點,他說每個人都一樣,你最大的優點就是你最大的缺點。以我自己來說,我的諮商師說的,我可能做事很有效率,所以我不盡人情;因為你要有溫度地溝通,對我來說它有點繞彎路的事情這樣子,有什麼講什麼,我最大的優點可能是我最大的缺點。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是不是可以問說,請問你覺得最大的優點是什麼?你這個優點展現的負面的影響是什麼?那你怎麼處理?

瓦基:對,這樣他就逃不掉了,就是很誠實地跟你講。

Sky如果說我很帥,怎麼辦?

威宇:那你的缺點是什麼?有可能就是桃花太多,你就說你不要來,不要打擾我工作這樣子。

Sky這邊都男的,怎麼樣?你來。

威宇:Sky 你最喜歡的問題是什麼?面試的問題。

Sky我覺得不是問題,我就是喜歡壓迫別人,我喜歡別人出現受迫性失誤,因為我覺得那個才會是真實的反應。像我們大家小時候團體面試,像金融業很多人一起面試,大家為了要展現自己。其實當然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我們就為了要展現自己,講一堆有的沒有的。我後來自己在想,如果我是面試官,其實我這樣根本不知道這個人在幹什麼,我根本不知道他表現出來什麼。

我就換個方式想,如果我給他一點刺激的呢?他反應就滿真實的,因為有些人你真的壓迫他,我的壓迫就是你問得尖銳一點、Real 一點,我不喜歡太複雜,Real 一點問他,其實你看他的反應就大概知道這個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剛好我們的行業是比較需要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你如果被人家三言兩語就問倒了,那個可能就不會是我們想要的選擇。

當然我這個不會算是一個定番的問題,我就是看狀況,用不一樣的方式想要了解他這個人真實的想法。

威宇:你覺得哪邊可能是他的一個小弱點,你就壓下去。

Sky對,壓爆它。可是有些人真的會承認那是他的弱點,我反而會覺得這是好的。因為你正確識別到自己的弱點在哪裡,那是好的,真的。

威宇:其實這邊也可以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因為我們現在是三個人面試,一開始是我先開始,我先跟他聊一些可能溝通、領導相關的面向,我盡可能保持面試的氣氛是愉快輕鬆的,讓他展現輕鬆的一面;你不是來面試的,你就是來跟我聊天的這樣。

我其實某種程度在評估他的溝通能力,你會不會表達、你到底聽不聽得懂我講什麼、你能不能夠有條理地表達你的東西,這可能背後在反映你的思考邏輯這樣子。因為我們做研究,其實跟別人溝通是很重要的一塊,所以你的親和力夠不夠?能不能夠讓別人掏心掏肺地跟你講東西?你是一個死氣沉沉還是能量很強的人?其實這個東西很重要,你展現出來的能量怎麼樣。

其實往往我在寫的時候,我可能覺得這邊都還 OK,笑著怎麼樣怎麼樣;等到輪到 Sky 問的時候,他臉色馬上變,你可以看到那個落差。有些人是撐得住,他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能量想辦法跟 Sky 抗衡,有些人就是馬上情緒會變得很低落,那個轉變是非常非常明顯的,我就知道當你跨出你的舒適圈的時候,你會喪失溝通這部分的能力。

Sky我們取一個平均值,高點跟低點,我們兩個平均。

瓦基:所以 Sky 是比較黑臉?

Sky對,我黑臉。

威宇:其實這就是一個 Balance,有時候講到對方快哭了,你是不是還要來救場。有些人可能被問到自己會覺得怎麼沒有做好這樣子,就是我怎麼回答不出來、壓力很大等等,你還要出來救場,想辦法去暖和一下氣氛這樣。

Sky因為我覺得學校不會接受這樣的訓練,大家在研究所口試那一次會被釘在牆上,只有那一次,不然平常根本不會被人家釘在牆上。所以你要了解被釘在牆上那種快感,不是,就是那種挫折感,某種程度是一種抗壓,當下馬上的直覺。我覺得那個滿重要的,不管是對未來的相處還是對你未來的成長,我自己覺得,這個可能不一定對就是了。

威宇:其實我覺得我們這邊還有一個跟別人面試很不同的點,如果大家對金融業有興趣或投資研究員有興趣的話,就會知道台灣絕大部分的機構第一關一定是看學歷,你不是台政的本科系,它們是不會看的。我覺得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其實跟這本書一樣,就是別人忽略的地方。

其實這本書裡面有很大一個章節在講有哪些人別人就是不看,也不是能力問題,就是某些因素,性別、種族什麼因素,它就是不看,其實這邊都是很能夠找到被低估的人才的機會。像我們昨天就面試到我覺得很有趣的一個人,這可以直接講吧?

Sky你不要講名字就好,丁丁是個人才。

威宇:真的是個人才,他說他面試了一些金融機構等等,投了一些 MA、研究員,全部都沒有上,因為他不是本科系,學校也不是台政。

Sky全部沒有面試。

瓦基:連第一關都沒過。

威宇:投履歷就無聲卡,因為他有去問他其他部門的主管,他就有問說為什麼什麼都沒有?他說投了很多,對方說因為你的學校不是那個學校,所以你就履歷都不會過。但是我們找他來面試,因為我們就是不看學歷,他有個經驗,他是學生,現在大四要念研究所、暑假完要念研究所。

他自己有在做一些小買賣、小生意,一個月 80 萬營業額、利潤 3 成,這樣的人你說他沒有商業頭腦嗎?他做一年而已,他就說在投履歷、想辦法申請各種實習的過程中,他很挫折,因為他覺得為什麼沒有被認可,為什麼我不是這個學校,我就沒有辦法去做這樣的工作?他說他的自信有點受挫,我們就說「你有毛病嗎?」面試你的人錢還沒賺得比你多,他的錢還不到你的一半。

Sky我應該請你來幫我打造一個小生意,每個月賺 20 幾萬。

威宇:你為什麼要因為一個錢賺不到你一半的人,他們沒有認可你,你就覺得自信受挫?

瓦基:真的是被低估的人。

威宇:真的是被低估的人。我們後來開完會就說這個一定要來合作看看。

Sky我覺得滿好玩的,也是個奇葩。

威宇:真的就是個奇葩,你就想到底有誰大學生經營一個小生意,營業額 80 萬一個月,他說累積營業額已經 900 萬了。

Sky我們面試過有好幾個是類似有做生意的,但是他的營業額滿高的,之前不是有一個人賣那個虛擬寶物的?買低賣高,我想說這我以前也做過,但是他拿來賺真錢,有點狠。

威宇:分析現在的線上遊戲有哪些虛擬寶物是正要竄起來,他就會研究,或下一次改版可能會影響到哪些東西,囤貨以後就說這個現在要買只能從我這邊買,就覺得說這些不錯,這種有趣的人才歡迎來跟我們聊一聊。

Sky:可是你們看這本書,你不覺得這本書其實很 Hard Core 嗎?

威宇:很 Hard Core 什麼意思?

Sky:你有沒有發現最後一章寫的,他們其實技術很強。我印象很深,我看一些奇怪的地方,跟這本書官方的主旨無關。他都寫說他已經可以把面試人的表情,因為他們是創投,大家開始看他的表演、講他的募資簡報,他已經把表情、聲音、績效全部分析,他是寫機器學習,他全部都弄到資料庫。我想說完了,這樣我們要怎麼才能做的贏它們呢?我想這個太 Hard Core 了,後面還附一大堆論文。

威宇:你知道我昨天看到一個程式,你直接給它影片,它即時判斷出來情緒,我有程式碼,可以玩一下。

Sky你下次幫我判斷一下那個。

瓦基:把面試者錄下來。

Sky或者是法說會老闆的嘴角。

威宇:心虛心虛。我們下一季展望應該不錯,咦心虛,為什麼?

Sky這個地方有問題,圈起來。

威宇:我們先把這個偵測軟體發揚光大以後,再來開一個表演班,企業老闆簡報的時候怎麼樣控制情緒。

Sky請開始你的表演。

瓦基:要通過這個測驗。

Sky還好大家還沒看,這個題外話。

《卡片盒筆記》

威宇:前面我們聊了兩本,都是在講說像我們在看國際形勢或者我們在講團隊,其實我們在看書,最後一個我們就來聊怎麼看書或者是怎麼做筆記。我覺得很多喜歡讀書的人應該都會對筆記有一種執著嗎?我相信瓦基應該也是做過超多種不同的筆記方法,要不要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就是《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在講什麼?《卡片盒筆記》又是什麼好?

瓦基:《卡片盒筆記》是去年到今年讀過的筆記書裡面,我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我也一直在推薦這本給很多讀者。《卡片盒筆記法》是源自於德國的社會科學領域,有一位教授 Luhmann 特別用這套方法撰寫了大量的數百篇的論文,好像 70 多本的書,所以他是很多產的作家。

這套方法跟傳統可能像是用資料夾整理筆記的方式不太一樣,它的方式比較像是用一個一個盒子裝卡片,這個卡片是比名片還大一點。他就把每一個觀念寫在一張卡片上,在每張卡片又會做一個像是紙本版的超連結,說這張卡片是指向到可能 1-1 另外一張卡片、1-1 卡片可能又是指到 2-2 之類的,他就用這種紙本超連結版本的系統當成筆記資料庫。

現在這本書就是介紹這套方法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我們現在可不可以用這種數位的筆記系統,來把這套方法更發揚光大,或擷取裡面的好處協助我們做筆記?他寫的對象主要是給 Non-Fiction Writer 非虛構作家,還有給學者跟學生,所以這本書最主要的對象是這三種人。對於我來說,我自己是 Non-Fiction Writer 這樣的作家,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就很大。

威宇:這本書英文版是 2017 年出來的,中文版我跟瓦基都有寫推薦序。

Sky那交給你們了,我先離開。

威宇:這本書開始在國外紅其實也是 2020 年,我覺得你剛剛提到一個很關鍵的,我們其實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想有沒有辦法通過比較數位化、現代的工具來達到這個實作。如果大家有看 Luhmann 家的照片的話,他的書房地上全部都是卡片,後面櫃子全部都是卡片。

瓦基:一整櫃的卡片。

威宇:某種程度來說有點雜物堆積,現在大家可能不想要那麼多的卡片,弄了幾萬張卡片太多了,有沒有辦法用數位化的方法處理?這本書紅當時主要就是因為 RoamResearch 出來,這是一個的世代的把剛剛所謂的超連結雙向連結實做出來的,我覺得應該是大紅的第一款。

瓦基:算是第一款,最知名的。

威宇:就是爆紅這樣,後來開始出現了很多競爭者,它就被競爭掉了。我知道像瓦基現在應該是使用 Heptabase,我滿常看到你在 Heptabase Discord 裡面分享。

瓦基:你也有參加?

威宇:對,我覺得 Alan 非常非常聰明,我很喜歡 Alan。你要不要來介紹一下你現在怎麼做筆記?整個流程怎麼樣?

瓦基:我覺得跟我的軟體可能關係不太大,不同軟體都可以做到類似效果,像我更以前是用 Notion,但是我覺得背後的做讀書筆記的精神應該是差不多的。我的精神是差不多在我在閱讀的時候,我會把一些有興趣的地方或者說我還看不太懂、我想要回來重新翻閱的地方,都會先貼上一個標籤紙,像紙本就貼標籤紙,像電子的就可以註記起來。

我喜歡的是我在看的過程當中,比較習慣大概三章到四章左右,做完這些標籤之後,我就回顧一下把那些部分再重新看一下。會趁這個時候,就把這些東西抄到,像我以前用打字的,打字就寫到我的數位筆記上面,這樣子大概一本書可能會拆成兩次,最多就可能三次的時間,就是看、做筆記、再重新翻閱。

我做的原則比較像是我剛講的,我會希望工具書裡面有一些方法是可以拿出來用的,所以我就會在最後整理已經做完的這些筆記的過程當中,思考哪一個部分我想要把它用在我未來的哪一個地方,這是最重要的一塊。

還有一些是我想要用來反省跟反思的,我就會思考說像讀這本書的時候,哪一個部分讓我回想起以前什麼?以前哪邊做不好的,或以前哪邊可以做更好的?我就會把這個部分寫下來,有點像是反省的記錄,這是我做筆記最主要的兩塊。

因為我有在經營自媒體,所以我又會有第三塊,是我會覺得有哪些部分是我已經知道了,可是我也希望讀者們可以知道的。以我的身分,我會特別記這個,所以我就會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把這個故事或這些內容用一個讀者會覺得很新鮮的方式呈現出來。

如果是對於還沒有在經營或是不用經營自媒體的朋友們,我覺得這個部分可能就可以省略,因為你記這個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其實就等於是你多花了一些時間重複在做。這三塊是我最常做的。

威宇:你的筆記長什麼樣子?就真的像卡片盒筆記,會有分一開始的 Fleeting Notes 或 Permanent Notes 這樣嗎?

瓦基:我的作法是這樣子,像我會開一個檔案,檔案標題就叫作這個書名,筆記裡面就會有 Bullet List 條列式,一個列點我就會寫頁數,後面就是筆記的內容。如果我要新增什麼我的想法在裡面,我就增加在那個列點下。

威宇:那個列點是你轉譯過的你的文字,還是書的原句?

瓦基:有一個原文,底下才會是我轉譯過的,我會傾向留一個原文。

威宇:我也是。

瓦基:再加我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大概就是兩個組合而成。我的一份檔案裡面除了標題是書名之外,就會有可能十幾二十條的列點,全部這樣 Bullet List 列完。我在整理完了這份檔案之後,才會到下一步是我想要把裡面的哪些部分做成卡片,所以我對一本書大概會做三到五張卡片,因為可能三到五個觀念是我覺得可以擷取出來用的。

我做完這些卡片,那個關鍵字叫作永久筆記或長青筆記,我就會把它做成這三到五張卡片。最後我會寫成部落格文章,我就只要把這幾個卡片調整一下順序,就可以變成文章 80% 的內容,我只要再幫文章加個開頭、結尾,中間你串一下就好了,串好之後就是變成文章。所以我的格式大概第一個就是 Literature 列點筆記,會轉成永久、可能三到五張的卡片筆記,最後就會把它全部組合成一篇文章。

威宇:現在直接丟給 ChatGPT 讓它串就可以了。

Sky我就知道你要講這個。

瓦基:我現在還滿喜歡用 ChatGPT 的,我舉個例子好了,我最近會這麼做。像我有時候會完一個永久筆記的時候,我會把這整段先直接丟給 ChatGPT,問它「你會怎麼評論這段文字、你覺得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請把你的建議寫出來」。它就可能給我五個建議,我就會再重複丟一次給它,那你根據這幾個建議,你重新改寫一次,它就會幫我再改一次。

我就會根據它改寫的,我再用我自己調整過的方法,調完之後就把它變成是永久筆記的內容。等於有點像是有一個小編輯或者小學者在那邊幫你 Gating、幫你看一下,我再把這個內容變成最終的版本,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工具滿有意思的,跟它一直互動。

威宇:真的就是一個互動,看有沒有缺漏、幫你補充東西、幫你做一些聯想什麼的。Sky 呢?有在做筆記嗎?

Sky我都亂七八糟做的,我就把它拍起來。我看到我覺得想要研究的、有用的,我就把它拍起來,當然現在有很多筆記軟體可以拍,拍起來以後就上面隨便寫一個我自己的看法或者是總結,再幫它設一大堆什麼奇奇怪怪的標籤。

因為我剛有提到,我一開始提到我是主題式的閱讀,所以我可能就是要找一個東西,我想要先把那個東西兜起來,我不想在某一個特點的點鑽牛角尖,所以我會想要先把全部的東西邏輯先順好。我有很多東西看過就是先拍起來,或者是如果是實體書,我就摺起來,我這個人比較不愛惜,就摺起來、亂弄。

現在可能就是保存在那種數位筆記,可能是 Evernote 或 Notion 這種,以方便我未來突然想到什麼。因為研究其實跟寫文章有點像,但我不用一直寫,我想要一直閱讀新知,在我既有的體系下有沒有什麼想到、有什麼火花、有什麼靈感,或者是我有沒有想到說這個事件會怎麼發展。我有很多都是編號,做一些特定的 Tag 把它存起來,我就把它當作是有點像資料庫。

我有想到什麼就馬上搜尋這個東西,再把它找出來,再想想看這個東西跟我在新讀到的這些東西有沒有什麼連結。我的用法可能是這樣,我比較少做什麼永久筆記什麼的。

威宇:可是你要自己記得。

Sky對,我要自己記得那個東西。我可能有一個輸出是一般人不會出現的,就是我要寫自己的研究,每個禮拜會寫一下我這禮拜可能研究了什麼東西,我可能是從哪一些東西裡面推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結論,這個我可能會記一下。我是自己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會有這樣的整理,我是靠這樣的方式記得,沒有特別再去做永久筆記。

威宇:你是靠自己的輸出來強化自己的記憶。

Sky對。

瓦基:聽起來那個輸出其實就是你筆記的一部分,就是成果。

Sky就是想說這禮拜賠什麼錢,沒錯,有賠錢特別痛特別辛苦。

威宇:小朋友下一餐吃比較不好,吃麵包。剛剛瓦基講一個也是我很久以前不做,但我後來一定會做的,就是留下原文。因為我真的覺得你以為你看懂了,你不一定有看懂;同樣的一段話過個三四年後回來看,你才發現它的意思原來是這個。你當時可能只理解了 50%,甚至你的理解可能是錯的,就同樣的一句話。

我後來也都是會留原文,這邊就遇到一個問題,實體書到底要怎麼樣把它變成數位化?因為我真的很喜歡《人才》這本書,所以其實我整本書畫線的重點超過 1 萬字,這個比較極端。

可是你就想像 1 萬字,如果讀實體書,到底要怎麼數位化?我其實做過很多方法,之前我有開一個社團,我說有沒有人想看我畫線的筆記?你們就要幫我打下來,所以我就是畫線以後拍照上傳,大家就要幫我打下來。

Sky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威宇:不會,你們看我的畫線重點,你們出點力。到後來因為可能還是要有一些溝通,或者是畢竟大家就是幫忙比較隨興,有點不太方便,我就開始用外包,我就真的出錢讓人來幫我做這件事情。可是這件事情要花錢,感覺有點不爽,所以後來我全部都只看電子書,因為電子書的畫線重點就是可以直接複製到你的筆記軟體裡面。

瓦基:我推薦給威宇一個工具,應該是這一兩個月才開始用的,叫 Readwise。

威宇:我用很久了。

瓦基:你有沒有用它手機的 App OCR?你有用那個功能嗎?

威宇:有。

瓦基:我自己是滿喜歡的。像我那時候好幾十頁都用那個拍一拍,很快就好了。

威宇:對,可是我覺得它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它的標點符號都是用半型,超不爽的;再來是它很多字中間會有空格。

瓦基:格式上的。

威宇:對,就看得很阿雜。

Sky像我就沒有這個困擾,隨便。

威宇:其實我跟你一樣,我在看的時候不會看到就馬上拍,其實我看完以後都是先畫線,之後再來一次處理,其實等於有兩個步驟。但現在我用電子閱讀器的話,其實通常我都是畫完線,它自己就……。

瓦基:等著匯出。

威宇:也不用匯出,它自己就過去了,我今天畫線的東西,等一下開我的電腦,我的筆記軟體上面就已經有這個東西了,等於我只要做一步。Readwise 其實我很早就在用,包含它現在新出的 Reader 也好厲害,我覺得 Readwise 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公司,大家可以付費支持一下。

Sky發票寄給他。

威宇:如果它要讓我業配,我是非常樂意。還有一個東西也是剛剛瓦基講、我會很有共鳴的,其實我寫筆記很多東西就是要用,因為我也是有一個問題,或者是我大概會設想這個東西未來什麼時候用到。

我不像 Sky 會記得什麼那個時候我用過什麼東西,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經驗,你回去看一本你兩年前讀過的書,你會覺得跟全新的一樣,你會覺得跟沒讀過一樣。而且我覺得最讓人心情不好的是,你翻到你畫線的重點,你覺得這真的是重點,你真的不記得它,這個心情超差,就會覺得我到底在幹嘛?

Sky你看漫畫會這樣嗎?

威宇:不知道為什麼我看漫畫都會記得。

Sky是不是你不喜歡它,這才是癥結點。

威宇:我漫畫不看第二次,因為我都會記得。

瓦基:不需要複習。

威宇:可是我在看一些商業的書籍,我真的每次再回去翻、看到畫線重點,我覺得這個東西真的好棒、就是我現在需要的,但完全不記得它,我真的心情超不好。所以我都很不想回去翻舊書,每次看到這個東西,我心情就不好。

我現在的筆記其實就是當我在做 Literature Notes、在做到永久筆記的時候,其實我就會開始像你一樣,設想未來什麼時候會用它,我會用一些比方超連結的方法、Tag 的方法,所以現在其實是當我需要它的時候,它自己就會出現。我不管在做任何事情,我打開我的筆記軟體,我也不用去查任何東西了,反正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相關筆記自己就會出現。

瓦基:那種像是 Backlink 反向連結之類的,它就會出現。

威宇:對,比方說我現在可能我要聊怎麼做筆記,我聊怎麼做筆記,它就會出現可能我之前寫的時候怎麼寫筆記、筆記為什麼重要,再遠一點的關係可能是筆記跟創意的關係是什麼、創意要怎麼產生,所以它有多了一些越來越多層以後,關係越來越遠。

其實這個時候你隨便從一個方向抓起來,它就會是一個很獨特的內容,就是一個你沒有想過把筆記跟創新或創意或跟什麼東西連在一起,它就是一個獨特的內容。我覺得這件事情就是如果今天是想要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創作者,我都覺得這是一個滿有用的技巧,因為創意就是這樣產生的,不同的、你想像不到的關連,你把它建立起來,這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就不再只是知識搬運工了,有某些你自己的東西存在這樣,這個連結是你建立的。所以這個也是我現在在寫筆記的時候,我會盡可能地做這件事情,我今天我要開始做下一季的規劃,或者我今天我要開始做某個產品,我想要解決某個問題,我的筆記自己就出現,那個脈絡會很清楚。

今天的三本書大概就像這個樣子,查理蒙格說「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是無時無刻在閱讀的」,也祝大家能夠透過閱讀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今天節目就到這邊,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跟瓦基一起合作聊更多書、聊更多學習方法。如果喜歡今天節目的話,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財報狗,還有「下一本讀什麼?」。最後感謝大家收聽,我們下集再見,拜拜~

作者:財報狗

財報狗為專注於投資資訊平台與社群,提供您上市櫃公司投資數據、選股、教學與討論,幫助您自行作更好的投資決策

財報狗網站:
statementdog.com
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statementdog

Hi,歡迎使用財報狗查詢股票資訊

如果您還不熟悉財報狗,請參考財報狗新手上路。使用過程遇到任何問題,可以查詢幫助中心

如果對網站功能或投資方法還有問題,歡迎到這裡詢問,我們會盡量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