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事放大鏡】美股財報週第二彈:Intel、AMD、Amazon、Meta;PC 是否真的黎明將至? [財報狗 podcast S2E220]

本集節目由財經 M 平方贊助播出

【全球總經影響力論壇】#早鳥倒數 3 大主題 x 9 位講者 x 3 場座談 詳細資訊:https://www.macromicro.me/forum23 時間:2023/07/02(日)09:30 - 18:30 地點:福華文教會館卓越廳 / 線上觀看 輸入財報狗專屬折扣碼:DOG2023,立即折 200 元

#財經M平方

本集我們聊 Intel 和 AMD 在數據中心的看法、Amazon 的 AI 競爭優勢,以及 Meta 用 AI 突破蘋果 ATT 平台的障礙;最近科技巨頭和外資都對 PC 市場的樂觀看法,PC 是否真的走出谷底?

你可以在以下平台訂閱收聽:



這邊是一些訪談精華片段

AI Server 需求火熱!一般 Server 需求受到排擠

09:50 儘管從 Intel 和 AMD 的財報中,可以看到數據中心的資本支出尚維持一定份額,但同時一般 Server 正在面臨去庫存的狀況。

11:28 近期 DDR5 成長表現亮眼,而相較之下 DDR4 較為疲軟。

13:26 由於 AI 浪潮帶動 DDR5 需求強勁,相關新規格的連接器、PMIC、交換器等零組件出現投資機會。

Amazon 在 AI 路線堅持走自己的路

18:50 Amazon 宣布託管基礎模型服務 Bedrock,讓一般大眾可以在上面自己的 AI 模型,與競爭對手以 API 讓大眾相比,彈性較大,但也有更高的使用門檻。

20:47 開發者如果一開始使用其他門檻較低的雲端 AI 服務如 Azure,後續有進階需求時要換到 AWS 會有轉移成本。

大師兄回來了!Meta 宣布克服 Apple 政策影響,廣告收入回溫

26:47 Meta 表示成功以 AI 技術減輕衝擊,廣告收入回溫。

PC 需求回溫,盤點相關投資機會

29:20 中國手機銷售持續低迷,4 月底的銷售表現甚至較月初衰退。

30:22 相較手機需求不振,Intel 法說會財務長表示電腦市場狀況已回穩,且公司庫存修正順利,暗示一般型 PC 市場離觸底不遠。

31:43 年初 PC OEM 公司股價反彈,往更上游的廠商如連接器、電源、觸碰版、滑鼠 IC 等零組件,可能更能找到尚未反應的投資機會。

訂閱財報狗新聞: https://statementdog.substack.com/

Podcast 業務合作聯絡信箱: business@statementdog.com

財報狗社群

本集逐字稿

威宇:歡迎收聽財報狗 Podcast,我是主持人威宇,在我旁邊的是財報狗的投資總監 Sky。

Sky哈囉大家好。

威宇:其實我很不想要用 AI 當主題開場,可是感覺最近沒有什麼東西是跟 AI 沒關的。

Sky:雖然你不想講,可是每次看美股電話會議,裡面滿滿的都是 AI。

威宇:滿滿的都是,所以很難不講這個主題。我覺得最近有兩個新聞滿有趣的,第一個新聞是 Walmart,你有沒有看到那個新聞?Walmart 現在在跟供應商談論價格時,是用 AI 談價格。而且根據它們的調查,供應商覺得比起跟真人談判,跟 AI 談判心情更好。

Sky:應該是因為可以對它盡情辱罵。

威宇:對,如果你批評它,它會說非常抱歉,我的折扣可能怎麼樣怎麼樣。

Sky有可能嗎?我不確定,我沒試過。

威宇:我不知道。不過我覺得這個新聞滿有趣的,真的有到越來越多大廠不止把 AI 用在產品上,像剛剛提到的跟供應商談判這件事就不是產品,也用在幫助它們的內部效率上,大公司真的一直有在使用。而且像最近日本也一樣,好像有一個組織要讓日本各個企業導入 AI,雖然感覺日本人好像很保守、嚴謹,他們可能不太敢用 AI 這種看起來錯誤率很高的東西,但現在看起來似乎不是這樣。

Sky它們的做法是發一個 Guide,它們有發表一本 Guide 是關於 AI 的使用指南,超酷的,讓大家一起用 AI。

威宇:教全國的企業要怎麼樣去使用 AI。

Sky只要裝上去,打開 ChatGPT 就代表我會了,沒有啦。

威宇: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滿厲害的,這是日本 Deep Learning 協會做的事情,它們本來就跟 AI 有關。

我注意到另外一個和 AI 有關的新聞是 IBM,IBM 說它們會從現在開始停止招募可能會被 AI 取代的職務,雖然它們也沒有說要裁員,可是如果有人員的流動,這個人走了以後,它們不會補新人進來,因為這些職務未來都有可能被 AI 取代。包括什麼職缺?像是人力資源或者後勤的支援工作等等,可能會影響到 7,800 個職缺。所以我的覺得這件事滿有趣的,不論是談判、人資、Walmart、IBM,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把 AI 納到自己的內部效率流程裡面。

Sky我覺得這很有趣,等於是有一個熱潮突然衝起來以後,而且是由 C 端開始,這個壓力一直往上傳播,從 C 端到 B 到企業,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導入,這其實滿有趣的。

威宇:我還想到一件事情,我最近在 Twitter 上面看到的,它說大公司如果現在在法說會上說要裁員,都不會說是因為經濟不好而裁員,因為經濟不好而裁員聽起來好像是獲利不好,大公司都會說因為自己導入 AI 所以要裁員,大家會覺得你好棒你好先進你導入 AI。

Sky但這只是大公司為自己找的理由。

威宇:在那個 Twitter 的討論串裡大家都說 AI 是裁員的好理由。

Sky的確是,因為無法否認,在這個階段中它是一個超好的理由。

威宇:而且這些公司本來就要裁員,因為獲利表現不好本來就要減少資本支出。可是現在這些公司給大家一個體面的說法,裁員的原因是因為公司導入 AI,這和公司獲利不好而裁員聽起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Sky對,不覺得聽起來像是公司要飛起來了嗎?

威宇:對,聽起來很厲害。

Sky對,聽起來像是我裁員改為使用 AI,公司的狀況比當初雇用職員還要好很多,而且導入 AI 聽起來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AI Server 需求火熱!一般 Server 需求受到排擠

威宇:沒錯。接下來進到今天的主題,我們在看這些 AI 時,其實中間有一塊——伺服器,以及另一個重要的東西——數據資料中心。由於這兩個禮拜是美股的財報週,因此我們看一下 Intel 跟 AMD 對於數據中心的看法。

我們在昨天有上一集在聊希捷的 Podcast,在那集中有提到,希捷本來覺得本季表現要成長,可是現在動能又趨弱、客戶又不買。它們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於伺服器這一塊,客戶現在比較專注在拓充 AI 伺服器的部分。在 AI 伺服器這一塊,相較於一般的資料中心,希捷的產品扮演比較不是關鍵的角色。因此希捷說這可能是它們這一季表現不好,或是它們也調降下一季預期的原因。那 Intel 跟 AMD 怎麼看數據中心這部分?

Sky:我覺得大家現在在看數據中心到底會不會刪減資本支出,目前看起來這些公司資本支出都還行,不到要刪減的程度。像是在一片悲慘的狀況下,沒有到需要刪減,看起來是持平。大家也一直 Focus AMD 有沒有吃掉 Intel 的市占率,在 Intel 公佈以後,大家都在猜 AMD 是不是吃掉 Intel 的市占率;大家又從其他的供應鏈分析,覺得 AMD 看起來很強。

但 AMD 公佈以後發現好像不是這樣,AMD 整體的確有下滑的跡象。整個市場的資料中心也就是一般的伺服器,我們應該提過滿多次的,不論在小鄭的 Podcast,或從希捷或是從各家的供應商來看,它其實正在去庫存,這個再次強調是指一般的資料中心。

因為現在很複雜,現在一般 Cloud Server 客戶的資本支出的確在放緩,相比之前強大快速的成長,它的確是在放緩,這個講出來之後,大家都會有種好難過的感覺,會覺得在 Server 這邊,上半年看起來比想像中還要差。

威宇:對,到底要差到什麼時候?從 AMD 跟 Intel 裡面,你大概會怎麼樣去評估?

Sky我一直覺得大家都會把,這該說市場嗎?還是說這種 Consensus 的看法,會覺得 AI 的支出可以帶動伺服器的支出,現在看起來狀況不是這樣。

威宇: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已經講過了,這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它的占比只有個位數。

Sky但是它的成長率的確是高的,不管參考最近發布季報的海力士或希捷,希捷是一般伺服器的代表,海力士這邊則同時提到的 DDR4 跟 DDR5 的不同,DDR5 成長非常多,可能成長 500%。

威宇:DDR4 這邊情況不太好。

SkyDDR4 非常廢、很不行。因為這東西剛好在換代,我們知道一般的 AI Server 對 DRAM 或 Memory 的需求是比較高的,它需要是比較快的,反正東西都那麼貴,就用最好的,所以我們可以把 DDR5 的成長視為大家對 AI 的需求的確非常大。

但是 DDR4 又很疲弱,表示一般伺服器這邊真的滿難的。大家都把錢拿去買 AI Server,但總體資本支出不變,所以其實是把錢移來移去。其實對台灣或台灣的一些零組件公司來說,它們在一般 Server 這邊還是有一些出貨量,因為我們是製造業,所以這個東西要拉起來才會賺比較多錢,這個其實不一定好,我們是這樣解讀的。

威宇:如果我們再延伸再推到更多社會的產業,我們以前在看 DDR4 轉 DDR5 的時候有提到,因為 DDR5 那時候已經很熱了,所以當時買 DDR5 的相關股票不一定能夠賺錢,因為那個時候非常熱。

可是我們有提到,如果 DDR5 起來,其實有一些其它配合 DDR5 的零組件,製造這些東西的公司可能會受惠。那個時候因為 DDR5 還沒有起來,因為 Intel 跟 AMD 新一代的伺服器,那時候Intel Delay 了,AMD 可能因為景氣的關係也沒有賣得很好。但現在不管是不是換代,AI 伺服器就是起來了,那 AI 伺服器起來時也帶動 DDR5 起來,這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回去看一下,原本會因為 DDR5 受惠的其他零組件,它們可能也會受惠。

Sky我同意,這在台灣多數可能是連接器。因為要換連接器的地方設計有些改變,這個可能是一個,再來 DDR5 的 DRAM 模組上面需要有新的設計,它要裝一顆電源控制 IC 在上面,以前不用裝,所以這地方會有設計的改動,所以這裡面的廠商可能會因為新規格而受惠,因為新規格會有新價格。

再來從 PMIC 來看,多出來的這一顆是新的,這對公司對零組件商來說是一個好的成長機會,因為看起來切進去之後可以賺多一點錢。

威宇:所以如果我們在這波 AI 伺服器起來的熱潮中想找投資機會,如果是想找比較冷門、比較小眾、大家比較不談的,這邊可能會是一個切入點。

Sky其實還有很多,有很多超長,更長線的。

威宇:像什麼?

Sky比如說有一些人在談交換器,我們自己在學院內部也有提到一些關於交換器的東西,雖然看起來跟 AI 沒關係,但實際上跟 AI 有關係。

威宇:怎麼說?

Sky比如說很多人在談,過去是 100G 的 Switch,可以把它想成在伺服器裡面的做資料傳輸的 Host 或 Router 之類的東西,講簡單一點是這樣。如果這個東西的運算速度越快,我們之前有提過,或者在李宏毅老師講 AI 那集有提過,AI 的運算瓶頸不是在它的核心不夠快,是在它周邊的匯流排,或者它中間的資料傳輸速度不夠快,所以導致它的運算時間變慢。

如果想要改善,就把中間的所有東西打通,把它們全部都加快就好。既然 1 倍不夠快,把它變成 10 倍快,這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所以現在只要把速度變快 10 倍,或者原本只連一顆但不夠用,改成連 8 顆、連 20 顆,這樣應該會變快。所以這些技術全部都是有可能會因為 AI 受惠,當大家預期未來 AI 會大量的導入或者大量使用時,所以使得這些技術往上提升,因為這些技術本來不一定需要提升,像我覺得原本的伺服器也用得好好的,我弄這個要幹嘛?

威宇:對啊,網路也很快很棒,根本不需要。

Sky但是現在看起來 AI 有帶動技術往上提升,因為以前其實不需要、沒有那麼 Urgent,感覺是沒差、不換也無所謂。但現在如果要做 AI 伺服器,感覺這個好像就需要換,不然會炸。

威宇:這有一點像是我們現在在使用 iPhone 時,已經效能過剩、性能過剩了,再給我更高的 CPU,比方說現在 iPhone 的核心是 A 幾,我不知道,再給我更厲害的核心,其實我也感覺不出來,因為我覺得現在已經非常快、非常順了,就算變得更快我的體感上也沒有差異,所以我可能不需要再變得快。但現在 AI 那邊需要變得更快,AI 那邊會有體感上明顯的差距。

Sky因為它回應的速度太慢了,你會覺得很不爽。

威宇:為什麼現在 ChatGPT 回應時,是一個字一個字跑出來,因為它如果不是一個字一個字跑出來,你會覺得它慢到爆。它其實是利用一些小技巧,它是用 UI、UX 的方法,讓使用者使用體驗變好;但如果我們真的去按計時器,你會覺得它超慢,比 Google 搜尋慢太多了。

可是有沒有可能未來你打完一個問題按下 Enter 送出,下一秒它就給出答案?要達成這件事情跟我們剛剛講的東西有關,包含各種東西不管是 Memory,要如何讓數據的交換要變得更快,讓模型更快,讓效能更快,讓各種東西、傳輸東西的速度全部都變得更快,才有辦法讓 ChatGPT 達到你問它一個問題它秒回這樣。

Sky我覺得這個帶動的效果很有趣,因為大家已經預期這個趨勢未來確定會被使用,這也是滿特別的,因為是從 C 端先開始使用,超快就擁有超多使用戶,大家都覺得很棒很好玩。以前大家不敢用,現在發現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不如來用,用下去以後發現硬體好像不夠快,如果要給那麼多人用的話,我們是不是要把硬體升級一下,大家才可以用。現在看起來是硬體不夠快,要升級一下才可以用的感覺。

我自己覺得有點像 5G 那時候,大家在用 4G、5G 的時候,一開始都覺得反正 3G 還是可以上網,沒什麼差別。後來大家一直看 Netflix,變得很需要 4G、5G 的速度,從而帶動一些相應的投資。可能是在 2019 年或 2020 年時,5G 有一波滿大的升級潮,基地台的升級潮,現在看起來這很類似伺服器的升級潮。

只是說這次的伺服器升級潮看起來是為了要實現 AI 的快速回覆,或 AI 導入到各個地方,因此投資這些東西,所以看起來只要是跟速度有關,尤其是通訊速度,因為這比較偏內部的通訊速度,這個有點複雜,如果要細講會講有點久,但不管怎麼樣,跟通訊速度有關、能夠提升速度的,都有可能會是投資的方向。

Amazon 在 AI 路線堅持走自己的路

威宇:下一個我們還是來講 AI,因為過去我們在講 AI 時都在講 Open AI ,微軟、偶爾講 Google,偶爾提一下 Meta,亞馬遜則完全被冷落。有滿多分析師在問,亞馬遜對於 AI 的策略到底是什麼?你們到底想要做什麼樣的事情?你們跟競爭對手的差異在哪裡?

其實我們之前也在 Podcast 中提過這件事情,我不太確定為什麼,不過在這次的法說會中,Amazon 它們還是滿堅持自己一直以來的策略,我們是提供一個託管的服務,像是針對它們剛剛宣布的 Bedrock,它們也說大家都可以自由的在我們的服務上面去架 AI 模型。

但這件事情到底好不好?其實我不是很確定,因為它比較難接觸到新的、入門的開發者。因為架模型相較於使用 API 沒有比較容易,價格也比較難計算,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不知道 Amazon 一直堅持這個策略的考量是什麼。因為我們其實最近也一直看到 Amazon 有一些 Workshop,亞馬遜台灣它們有非常多的工作坊,然後我滑 IG 時會一直看到廣告,廣告打很兇。

它們一直嘗試教各個開發者,去看一下它們的 Demo,再告訴開發者可以怎麼樣在它們的 AWS 上面部署 AI 模型,我覺得這件事情滿難捉摸的。可是以我目前的感覺,它的進入門檻真的比單純的 API 高,所以有很多因為這次 AI 浪潮進來然後開始接觸 AI 的人,可能都不會首選亞馬遜。

Sky:現在很流行 No Code,我們上禮拜好像有提過 No Code。

威宇:它真的有超多 Code。

Sky:它這個應該叫 High Code,Hard Core 好了。

威宇:要部署就不要 Hard Core,我覺得沒有很容易。可能是因為 Amazon 也覺得如果今天再用 API,並沒有太多差異化,所以我必須要打出差異化,要打出獨特定位。當你們使用 API 彈性就是不夠,要做 Fine-Tune 等等都不容易。

如果開發者想要進階一點,Amazon 會是首選。可是如果亞馬遜的策略是這樣子,就要去思考假設開發者的第一步是在 Azure 或者 GCP 上面做,因為它們兩個一開始都有給開發者 API,讓開發者去打。假設這名開發者一開始在這邊做,等他想要進階以後,他會因為進階了、要自己架模型了,所以他會跳到 AWS,還是因為以前都在這邊做,接下來就繼續在這邊做就好。

Sky我覺得很難。因為假設,也不要說假設,開發者已經用習慣 API。

威宇:應該說開發者在這邊架東西時也習慣這邊了。

Sky這等於是要換模型,這比換伺服器還難多了。

威宇:我不是很確定,站在我的觀點,開發者覺得想要進階,從只是打 API 到自己架模型,我自己的感覺是當然在原本的地方就好,不要叫我換,不然有點麻煩。

Sky:因為轉移成本很高,轉移成本一定超高的。

威宇:有一點轉移成本沒有錯,可是我不會說超高。因為我那天聽到 91APP,它們的營運長或執行長 Happy 有上 Inside 的 Podcast,他們說他們的成本才叫高,他說他的網站電商一上線,到現在已經改版很多次了,可是最早上線的那一版到現在還在 Run,雖然已經上線十幾年了,但到目前都還沒有斷線過。

很多人在問他們為什麼不從 AWS 換到 GCP 換到 Azure,他說不能換,因為一換就會斷線,但這個一秒鐘都不能斷線,不然他的客戶、那些電商好多訂單都會馬上不見了,這些電商就是要 24 小時 Run,今天你叫我換一個伺服器,叫我從 AWS 換到 GCP 換到 Google 那邊,在換的時間當中,電商卻還在營運,這個過程間一定會有斷掉的時間。

Sky這個跟 Meta 很像,比如說有些演算法要一直 Run,如果換中間可能會卡住,一堆東西要接上去可能會不順,還要微調等等,那網站成本超高的,包含打廣告這些的有的沒有的。或是你直接把 API 接在你的服務上,如果換的話服務就直接中斷了。以商業行為來說,如果你是一間很大的公司,這幾乎是不可以犯的錯誤,會被罵爆。

威宇:所以我才會覺得亞馬遜今天沒有做最入門款的這一段,直接做後面那一段,架模型是比較後面的,它們沒有做最前面打 API 這一段,直接做架模型的這一段,這真的好嗎?對於它們的獲客方法,我不太確定是它怎麼想的,我覺得這邊的進入門檻比較高。

Sky:因為這是策略上的選定問題,我看過一些比較深入的討論,比如說那種 Semi 論壇的討論,它有提到其實 Amazon 在這一段,像是 GPU 加速卡或是深度模型這類東西看起來是比較少的,它的硬體資源是比較少的,這可能有相應的關係。所以變成是沒有辦法有太大的 Loading,這是大家推斷亞馬遜之所以沒有辦法有太大 Loading 的原因。

再來是從過去的一兩年,確切年度不是很清楚,但是它看起來是在推它自己的 ARM-based CPU,它的 ARM-based 伺服器比較便宜,但它過去的策略看起來跟這個沒關係。

威宇:方向沒有選好。

Sky:也不能說沒有選好,降成本這也沒錯,降成本、降 ASP、擴大營收,這個我覺得 OK。但是假設下一個階段是 AI 或者高機率是 AI 好了,在這個時候降成本的策略不一定是好的,假設它只是處在轉換期間那也沒差,但如果真的是 AI 往上,大家不計代價投入的話,過去的這個東西可能要改,要看它們對這個策略有沒有要進行改變,因為它過去是主打便宜。

威宇:其實我覺得大家都是被蘋果帶壞了,各家都要來自製晶片,是蘋果嗎?說不定是 Google 先開始的,我不太確定到底是誰先開始,應該是蘋果。從 Google 自己用了一個 TPU 以後,各家都開始在做自己的自研晶片,比方說亞馬遜也在做自研晶片,Meta 也是。

最近有個新聞在說 Meta 在人工智慧硬體上面投入比較晚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之前也想要做自研晶片,把它用在元宇宙上面。然後新聞報導提到,它們的自研晶片好像沒有比 GPU 好。

Sky但我覺得 Meta 做這件事是合理的,因為它有切一塊要做 AR、VR。所以我覺得以策略上來看,它在那邊投錢是合理的,因為它要重壓這個東西。

威宇:沒錯,只是可能它還沒有做出更好的結果以前,已經有人使用 GPU 做出更好的結果。

Sky算它倒楣,算它技術不夠好,就這樣。這也是我在講的,以次級市場來說,很多時候你只看這間公司到底認不認真,它們經營階層到底好不好,它們的決策到底對不對,只看這邊真的很不夠,你一定要再看看別人。

像我們現在說 Meta 的選擇很合理,但問題別人就是領先了,所以這不是自己認不認真的問題,是別人到底比你認真多少,別人到底比你強多少、領先多少的問題。所以做次級市場投資的時候,真的不能只看這間公司本身,要看它的競爭對手,加上看這個產業的上下游狀況。

Sky:這些都會連動。如果你剛好買在貴的時候會很慘,但是如果它的價格是在一個相對的低點,當然不會是絕對的。如果你在相對的低點押注,去做這件事情,那風報比是好的,Return/Risk 的狀況是好的。像最近這些雲端巨頭,大家記得嗎?大家都是 Beat 的,因為大家之前預期的好像太低了。

大師兄回來了!Meta 宣布克服 Apple 政策影響,廣告收入回溫

威宇:太爛了,Meta 之前被酸爆,這次季報告訴你「我的廣告業務回來了」。

Sky可是我覺得它的講法很不錯,不錯是指滿空泛的,我覺得好像有點東西的感覺。

威宇:因為過去不管是 iOS 的隱私策略,或者是第三方 Cookie 的某些東西,會影響到 Meta 廣告的精準度,它們這次說我們透過一些 AI 的方法,想辦法把精準度拉回來了等等。對我來說,今天到底是因為精準度變高了,所以大家願意持續投廣告,還是因為景氣要復甦了,所以開始投廣告。

Sky:復甦應該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大家廣告占有率都下滑甚至比較差。它有提到幾個東西,我覺得可以綜合一起看,不一定是正確的,反正它有提到它的 Cost Per Action 是下滑的,如果綜合這兩個綜合起來看,好像有點東西。

威宇:可是我覺得 CPA 下滑的原因,到底是因為演算法變好了,還是只是大家更願意買而已。

Sky沒錯,這也是有可能的。

威宇:只是消費者更願意買東西而已,並不一定是因為演算法多厲害。

Sky:所以它還是沒有辦法解釋,因為它其實沒有提到它怎麼用的,它的法說會沒有提到怎麼用,它只有說它運用一些 Structure 的或者一些新穎的 API 方法,因為它有全新的演算法,因為 AI。但如果它講的是真的,它算是受到 Apple 隱私第三方 Cookie影響之後,第一個公開講說沒問題我搞定了,再下廣告沒問題,我們已經完全回到過去了,沒問題。

威宇: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拉長時間來看,畢竟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經濟在過去幾年變動非常大,今天 Meta 它們說自己優化演算法,所以讓它們的 CPA 降低了,因此相比於疫情期間,廣告主用更低的成本就能夠有更高的獲利。

如果長時間來看,它到底有沒有變得比疫情前好,或者這是一次性的嗎?如果碰到下一次的景氣衰退會怎麼樣?我覺得都很難講,我很難因為一季的表現就說 Meta 的演算法好棒。

Sky沒錯,值得觀察。

PC 需求回溫,盤點相關投資機會

威宇:下一個主題我們要講消費性電子。因為我們最近知道手機賣得很不好,而且我昨天在希捷那一集有提到,如果我們看中國的手機銷售,4 月底看起來賣得比 4 月初還差,手機市場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回來?目前還看不到。

Sky這真的很奇妙,因為在 4 月初,大家想說解封了好棒。

威宇:結果 4 月底賣得比 4 月初差。

Sky為什麼?真的解封了以後大家反而不買了,不知道是為什麼?大家出去玩了。

威宇:出去玩用不到手機嗎?怎麼可能,出去玩才要拍照。

Sky這真的很怪,當然我們這個資料的統計時間其實很短,但看這種以周來紀錄的變化,會覺得中國很魔幻,過了兩週什麼都不一樣了。原本大家很有信心,覺得五一要大幹一票,現在沒有。

威宇:因為我們看到的資料有每個品牌的銷售量,有的品牌 YoY 直接 -10%,都已經這麼慘了還有辦法 -10%,到底怎麼辦到的?

Sky這是一個本來覺得說黎明將至,結果太陽都沉下去的感覺。

威宇:不過相比手機,PC 看起來好像還不錯。Intel 的財務長在法說會上說電腦市場狀況已經回穩,而且公司的庫存修正順利,暗示一般型的 PC 市場已經離觸底不遠了。

Sky這個庫存已經去化很久了。

威宇:真的去化很久了。Morgan Stanley 直接大規模升評全球七檔 PC OEM,還有 NB ODM 的指標股票,所以你怎麼看?你覺得電腦真的要回來了嗎?

Sky我覺得會回來,但是我指的回來是大家之前太悲觀了。因為它其實去庫存去滿久的,應該是從 2021 年開始,到 2022 年不斷的下修。它去年的轉折很快,大家從 2021 年就一直預期它要下來,但 2021 年的整體銷量其實還好,到了 2022 年大家覺得拉貨應該差不多了,應該要爆了,結果也沒有,它是在俄烏戰爭時才真的下滑很多。

反正整個庫存消化的時間看起來已經經過一年了,所以至少已經去庫存去了四、五季,當去庫存去越久,越可以對它抱持樂觀的態度,去庫存去了四季之後,不論是市場維持原本的消費力道或者稍微掉一些,理論上都會有重新拉貨的機會。

威宇:站在投資的角度,你目前會看哪一些地方?

Sky我覺得大家之前對 NB 這些東西都太悲觀了,所以很多預期都被弄得很低,甚至有人估到 -10%,回到 2019 年,2019 年應該是近幾年 NB 賣最差的。

因為 2020 年疫情爆發之前,NB 是每一年都 1%、2%、3% 這樣掉,所以大家通常都把 2019 年當作基準點。我覺得 OEM 那些公司其實今年一直都在反映,從去年 12 月開始,這一波台股或者全球股市的反彈都有在反映這些事情,好像在說 PC 真的沒有這麼爛。但我會覺得可以看的是,雖然 OEM 在反映這件事,但不代表 OEM 它的下游或 Component 廠商有反映這件事,我會覺得應該要往更上游一點看。

因為畢竟 PC、NB 這些東西,如果純就 OEM 的角度,我們的資訊贏不了它們,它們有很多大行可以拿到滿 Detail 的出貨資料,不是月度的,可能是以週為單位的出貨資料,非常詳細的出貨比重變化,看這些 OEM 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我會覺得要看 NB 或 PC 比較純一點的公司,因為多數的都有做伺服器代工,我們剛有提到伺服器代工相對不好,所以一來一往之下,有一些公司可能受惠沒有那麼深。如果只有 NB 的話,看起來會好一點。

威宇:你剛剛有提到說再往更上游看,有沒有更具體的一些東西?

Sky比如以 NB 來說可能是指連接器對不對,反正每個地方都有連接器,然後還有電源之類的。一些專門 For NB 的,或者像是觸控板、滑鼠、IC,這些都是可以去觀察或是思考的投資方向。

威宇:了解。今天的內容也滿豐富的,我們就先停在這邊。喜歡的聽眾記得按下訂閱,分享給親朋好友,給我們五星好評。有任何的建議或者任何的問題,都可以在 Apple Podcast 或者 YouTube 留言給我們,我們每一個都會看。有業務合作需求,請到資訊欄的業務合作信箱。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週再見,拜拜~

作者:財報狗

財報狗為專注於投資資訊平台與社群,提供您上市櫃公司投資數據、選股、教學與討論,幫助您自行作更好的投資決策

財報狗網站:
statementdog.com
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statementdog

Hi,歡迎使用財報狗查詢股票資訊

如果對網站功能或投資方法還有問題,歡迎到這裡詢問,我們會盡量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