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國家基礎工業之一,也是建築業與各項大型建設不可或缺的材料。
水泥笨重、密度高,易受潮而硬化變質,故無法久存,不適合長途運輸,且故以內銷為主,屬於傳統內需導向型工業,一般國家水泥的自給率約為85%,其榮枯與否主要繫於國內公共工程與建築業的景氣狀況而定。不過,由於水泥業衍生的環保節能、生態保育問題甚多,故大多先進國家逐漸將水泥業轉移至開發中國家,於是亞洲成為國際水泥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再者,水泥業的技術障礙雖然不大,但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本、機器設備、採礦權、土地成本及運輸費用等,屬於資本密集產業,進入門檻甚高,形成典型的寡佔市場,箇中「玩家」不多,於是整體產業變動不大,相對穩定。
台灣水泥產業國內兩大龍頭廠為台泥及亞泥,其在國內水泥市佔率已達8成,產業趨近於飽和,故價格變化相對不受供需所影響,反而是必須看政策的變化。
近年來,由於政策與國際競爭的考量,國內廠商紛紛轉往中國發展。台泥、亞泥受惠中國去產能政策下,水泥業持續朝向健康供需的態勢發展,「大廠恆大」的優勢日益明顯。
由於國內營建業習慣於農曆年前趕工,因此每年 11 月、12 月是水泥需求較大的旺季,7月、8月則適逢雨季、颱風季,水泥產品易滯銷,亦即水泥業的淡季。
水泥業可分為
* 上游的水泥原料供應
* 中游的再加工業者(如預拌混凝土與水泥製品)
* 下游的公共工程或民間營造商
水泥業最上游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約佔 77%-82%,再來則是黏土、矽砂、鐵渣、爐渣等
水泥生產中間必須經過很多過程,一般可分為生料磨製(生料磨系統)、鍛燒(旋窯系統)和水泥製成(水泥磨系統)三個工序,生料磨製即是石灰石和黏土等原料,進行磨機磨細之工序;鍛燒即把已加工之原料放入窯;燒完後再經過粉磨,就成為水泥。因此,窯燒水泥與煉油一樣,都必須燃燒煤炭,並耗費大量電力。
水泥的成本結構依序分別為煤(40%)、石灰石(25%),電力(12%),機器設備的折舊與維修(10%),剩下的才是其他要素。占水泥業成本最高比重的是煤,而煤與石油又處於替代性的關係,故油價走高時,也會牽動煤的價格上升,成本提高,除非水泥業的下游需求旺盛,可提高售價,否則石油價格上漲將會使水泥毛利降低。
2019 年,中美貿易戰的走向勢必影響油價,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實施,將造成全球經濟放緩,並削弱對原物料及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將導致原油需求量下滑,油價下跌。
水泥原料可分為生料、熟料。生料是由石灰質原料、黏土質原料及少量校正原料(有時還加入礦化劑、晶種等,立窯生產時還要加煤)按比例配合,磨到一定細度的的石灰粉;水泥熟料則是水泥製作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產品,主要是石灰石和黏土等材料,經過1500度高溫加熱、鍛燒後,形成顆粒狀的小圓球。
有些水泥為了不同用途會添加石膏。石膏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硫酸鈣(CaSO4),主要是古代鹽湖或潟湖的沉積物,可用於水泥緩凝劑、石膏建築製品、模型製作、醫用食品添加劑、硫酸生產、紙張填料、油漆填料、骨折固定等,也能做為黑板用的粉筆。天然二水石膏又稱為生石膏,經過鍛燒、磨細可得 β 型半水石膏,即建築石膏,又稱熟石膏、灰泥。若鍛燒溫度為 190°C 可得模型石膏,其細度和白度均比建築石膏高。若將生石膏在 400~500°C 或高於 800°C 下鍛燒,即得地板石膏,其凝結、硬化較慢,但硬化後強度、耐磨性和耐水性均較普通建築石膏為好。
當製作好水泥於磨成後,先貯存於水泥儲存庫中,再依顧客需求包裝出貨,水泥包裝可分為袋裝、太空包袋及散裝。
另外,廠商也會將粉煤灰、煤渣、煤矸石、尾礦渣、化工渣或者天然砂、海塗泥等作為主要原料,用水泥做凝固劑,不經高溫煆燒而製成一種新型牆體材料,稱之為水泥磚;將水泥和砂、石子混合在一起,套入瓦片模型,即可製成水泥瓦。
水泥若是再加上膠凝材料、骨料、水,按適當比例配置,即製成預拌混凝土,是一種經過時間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通常在設備完善的工廠中先拌合好,再運送至工址使用,其原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製作方法簡單,而且硬度高、堅固耐用、可塑性強、適用於各種自然環境,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建築材料。
水泥產業國內兩大龍頭廠為台泥及亞泥,其在國內水泥市場的佔有率已達八成,產業近飽和,因此價格變化受產業供需影響較小,反受政策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