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台積電,幾乎可說是台灣製造業表現第一,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這篇文章將專門針對台積電的質性來做分析,不再贅述量化分析。
Outline
1.產業結構
2.競爭優勢&護城河
3.商業心理分析
4.半導體的未來5.買進條件
1. 產業結構
- 台積電是一個專精在晶圓代工的代工廠商,沒有生產專屬自己品牌的晶片。
- 台積電最大的競爭對手是 Intel 與 Samsung,後兩者是自有品牌跟代工都有生產的狀態。
- 晶圓製造屬於整個半導體產業的中上游,可以獲得較高的毛利。
2. 競爭優勢&護城河
以下分別敘述台積電、Intel、Samsung 的商業模式,藉此了解台積電的優勢&護城河:
台積電:
- 可以替任何的晶片商設立特殊的生產線,並嚴格保有客戶隱私。
- 設立「開放創新平台」,提高客戶聯盟快速整合出新產品的效率,每年矽智財的成長率都超過2位數,能最快的幫助客戶解決整合上的問題。
Intel:
- 幾乎主宰了CPU晶片市場,目前製程技術最先進的領導廠商。進軍手機晶片的動作慢了點,已被其他晶片商搶得先機。
- 較少的晶片代工,主要是生產自家品牌的晶片。
Samsung:
- 無所不包的電子消費品生產廠商,智慧型手機領導廠商、記憶體領導廠商,近期14奈米晶圓製程營收持續上升。
- 漸漸有想要大量生產自家晶片的趨勢,目前還是晶圓代工為主。
交互討論:
Intel 跟 Samsung 的共同點,是絕對的競爭。意思就是說,當 Intel 跟 Samsung 的營收上升,那其他的同業比方說 AMD、Apple 的潛在消費者會被搶走。但是台積電的模式是互利共生,所以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所以不管哪個晶片商的市佔最高,台積電都可以吃下大小廠的部分訂單,永遠可以在晶圓的製造上分到一塊餅。
智慧型的投資人想知道台積電要如何更成功,那就先思考台積電要如何會失敗。台積電要怎麼才能徹底的失敗呢?很簡單,只要每年不資本資出、不研發新的製程、裁撤高階的好人才,放任他們流向外國、採購設備收回扣、員工減薪,高層加薪.....等方法,都能讓台積電完全的喪失競爭力。幸運的是,台積電一件都沒做,所以還能在世界上保有約50%的市佔率。但是,市佔率是護城河嘛?顯然不是,用一句話解釋護城河─阻止別人與己競爭的能力。而市佔率是會隨時變動的,並且,晶圓代工的市佔率應要考慮每個製程世代的演進而有所不同。意即,當A廠商成為新世代製程的先行者,那麼訂單通常都會先湧向A廠商,但過1~3年,B廠商的製程又躍入更新世代的製程,高階新產品的訂單就會跑到B廠商手裏。基於以上原因,這三間領導廠商無不卯足全力開發最頂尖的製程,因為成為先行者的那個公司,就能掌握好幾年的訂價權。
最近天下雜誌有報導過中國的晶圓代工正努力的追趕台灣,從製程的物理極限探討,我相信最後都能追上。但是要在1~5年追上台積電最高階的製程,並保有一樣的良率,是非常嚴峻的挑戰。但當製程走到物理極限後(2奈米左右),這時候要延續摩爾定律就要從結構上去做變化。所以,半導體發展到最後會有很多廠商掌握同樣的製程水準,訂單會彼此激烈競爭,而現在是領導廠商的市佔率也不免會小幅的下滑。
那麼,台積電的護城河到底是甚麼呢?答案是:不斷保有先進製程,且擁有產能、良率優勢,永不做晶片品牌,跟每個電子廠商都是同盟而非爭取有限市場的競爭者。其中,永不做晶片品牌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沒有晶片品牌,所有的廠商都是朋友,並且有模組化同盟開發的矽智財,加快生產的效率及減低不少成本(同質廠商網絡效應)。並且比較台積電與Intel跟Samsung的資本回報率(ROC),台積電處於領先的地位,故台積電是比較能把錢花在刀口上的企業。
再深入探討,台積電是一家怎麼樣的企業呢?答案是:比起 Samsung,台積電更能專注在晶圓本業上。一般人的第一層思考是:三星很好阿,這麼多終端產品,有很多元的營收來源。但筆者的第二層思考是:比方說,玩具製造商:美泰兒、樂高。為什麼樂高的營收可以超越美泰兒呢?因為樂高專精於創造各種不同主題的積木,並且能夠跟愛好者不斷的互動、創新(同盟創新)。但是美泰兒的產品線,就顯得雜亂,什麼都做,但是卻不能擁有一種最核心的產品。投射在Samsung上,一個什麼都做的企業,最後最大的敵人反而是自己。因為終端硬體的毛利,會不斷的下滑。反而是能自始至終專注在本業上的公司,可以成為產業中的領先者。特別是,中國的手機品牌崛起以後,Samsung近年成長的一大動能─手機的市佔率不斷下滑。看看 IBM,看看 SONY,看看 HTC,就能明白,終端硬體的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家。除非能像蘋果一樣,常常是新產品的先驅,才能把握住市場,營收不斷提高(並且,蘋果的軟體跟系統都是競爭優勢)。所以,一個什麼都做的企業,到最後必須去調整每個營收下滑部門的未來,是裁撤,還是縮減就好?是否要加深其他部門佔營收的比例?轉型的下一步是?...等等的問題。但在專注本業的公司上,特別是幾乎沒有敵人的公司,很少會有上述的問題。那麼 Intel呢?Intel 最近併購了一些穿戴裝置,物聯裝置的公司,很明顯的在佈局下一個可能高速成長的產業。而對於併購的成效,現在依然是模糊不清的。但一個簡單的思維是,穿戴裝置真的能夠普及的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嗎?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答案本質上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圈,那麼一股 Intel 都不該買。
3. 商業心理分析
以下對台積電的B2B關係做心理分析:
Apple:當蘋果的新產品開發的時候,必定會有以下的心理傾向:
- 懷疑傾向:到底要分配多少的訂單給台積電跟三星呢?如果全部交給三星,但三星又是最大的智慧產品競爭對手,那麼他們代工的晶片可靠嘛?值得信任嗎?
- 分散風險均分傾向:晶片不能只給一家做,黑天鵝出現的時候就斷貨了。
於是,結果就是台積電跟三星都有分配到蘋果的訂單。當A的最頂級製程在這個時間點最先進,處理器晶片就交給A做,B就做產品其他地方的整合晶片。
Intel:當英特爾的產能不夠的時候,會有下列的心理傾向:
- 懷疑傾向:產能不夠,該找台積電還是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呢?但格羅方德是最大競爭對手 AMD 的體系,還是都交給台積電做比較安全吧!?
於是,不只是有晶圓廠的Intel有這個問題,更多其他無晶圓廠的晶片商都有一樣的問題─需要中立的製造者,因此台積電的訂單源源不絕。
消費者心理分析:
當我們去買電腦 CPU 的時候,通常不會說:「老闆,我要台積電代工的晶片」,我們會說:「老闆,我要 Intel(或AMD)的處理器」。當我們去買手機的時候,我們只會看他是蘋果、三星、SONY、小米、HTC。但這些品牌都有互相排擠的效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台積電可以成為各個品牌的同盟雙贏客戶,這是台積電最大的優勢,能夠最大程度取得客戶的信賴,並且有細水長流的訂單。
4. 半導體的未來
未來,當製程很接近物理極限後,台積電每年的資本資出可能會減少,流動現金會變得更多。而二線的廠商會因為中國廠商的製程水準提高到差不多時而有整併的風潮。這時候台積電的營運策略就要思考:現金是要併購其他企業,還是加深在先進製程廠商的參股?(比方說微影設備商:ASML 艾司摩爾)亦或是台積電有其他的策略呢?不論結果是如何,投資人要進行正確的預測是極為困難的事,但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是身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都有極大的機會能夠目睹人類史上精密製程的極致。
5. 買進條件
買進之前,先思考一個問題:台積電的市值,有可能在短期內(5年內)上漲10幾倍以上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投資人的資產數目不大,那麼買進優質的中型企業應該相對來說比較有可能買到成長10幾倍以上的標的。晶圓製造已是個成熟的產業,所以短期內要讓市值再提升10~20倍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資產較大的族群,台積電應歸類為優質的穩定成長股,也是不錯的好標的。
至於買進的價格,除了用現金流量折現估計,投資人應詳細的檢查是否有任何疑慮。有不懂的地方,在價格上應相對放大安全餘裕再決定是否買進。而如果自行檢查後還是有很多無解的疑問,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台積電的年報,讓別人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