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市場焦點放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務,仍未察覺法國將成為歐盟的未爆彈
  • 面對法、義、西一年內到期的 1215 億、2900 億和 1100 億債務歐盟無力紓困
  • 義大利生產力不足且不願接受歐盟協助,西班牙民粹政治使得經濟復甦受阻,法國則面臨整體文化的系統問題而逐漸失去成長優勢
  • 若找不到使經濟成長的動能,債務泡沫已可預見 



歐盟簡介 


a. 歐盟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開始尋求方法以阻止戰爭再度發生。1950 年 5 月 9 日,時任法國外交部部長 Robert Schuman 發表聲明,希望建立一個超然於國家的機構來管理各國的鋼鐵與煤的生產(其分別為坦克與能源的原料)。而後西德、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義大利等五國共同簽署《巴黎條約》,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並於 1957 年簽訂《羅馬條約》, 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以建立工業品關稅同盟、共同體內部勞動力和資本自由流通和消除限制與競爭為目標。


1965年,各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合併三大共同體並建立共同的理事會以及歐盟委員會。隨著歐洲共同體的擴張,1986 年時 12 個成員國簽署了《單一歐洲法案》,該法案訂定 1992 年底前於歐洲共同體內建立使商品、服務、勞力和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實現像在國家內部一樣的單一市場。1992 年簽訂《馬斯垂克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其目的為在歐盟內部要求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實現統一市場,在歐共體內發行統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對外與防務政策,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1993 年歐盟正式成立,並於 1998 年成立歐洲中央銀行,1999 年歐元開始運作且於 2002 年起硬幣與紙幣開始流通,完全代替舊有貨幣。


截至目前為止歐盟有: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義大利、丹麥(1973)、愛爾蘭(1973)、英國(1973)、希臘(1981)、西班牙(1986)、葡萄牙(1986)、奧地利(1994)、瑞典(1994)、芬蘭(1994)、捷克(2004)、愛沙尼亞(2004)、塞浦路斯(2004)、拉脫維亞(2004)、立陶宛(2004)、匈牙利(2004)、馬爾他(2004)、波蘭(2004)、斯洛伐克(2004)、斯洛文尼亞(2004)、羅馬尼亞(2007)、保加利亞(2007)、 克羅地亞(2013)共 28 個會員國。


b. 如何加入歐盟:
根據《馬斯垂克條約》,任何尊重歐盟價值並致力於促進其價值的歐洲國家均可申請成為歐盟成員,並於 1993 年提出《哥本哈根標準》,針對地理、政治、經濟以及法律等面相進行要求,目的在於穩定會員國之間的關係。然而其審查期間攏長且規定繁多,如摩洛哥於 1987 年提出申請卻因地理位置不被認可為歐洲而遭拒絕(現在其地理位置已被認可)、同年申請加入的土耳其目前仍在等待結果、2009 年申請的冰島自行在 2015 年取消申請。 


此外,2004 年以後申請的國家皆須以單一貨幣作為目標而加入歐元區,歐元區的規定如下:該國通膨率不得高於會員國通膨率最低的 3 個國家的 1.5%、政府赤字不得超過GDP3%、債務不得超過 GDP 的 60%、長期利率不得高於會員國長期利率最低的3 個國家的 2%、加入歐洲匯率機制( Exchange Rate Mechanism)至少兩年且匯率無巨大波動。 

且在加入歐盟後,每年需付會員費,其費用來自於會員國的進口關順、部分的增值稅(最多1%)、部分的國民所得毛額(最多 1.23%)。且加入歐盟後代表成員國將與其他會員國共享部分國家主權,例如法律上須遵守歐洲共同體法並且各國法律不得與之牴觸、財政預算上須由歐洲執委會監督、貨幣上由歐洲央行統一發行貨幣且監管金融市場、內部市場共享、對外統一制定關稅等, 如歐洲法院所言,歐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聯盟」,而是旨在「確保社會進步,謀求不斷改善其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的組織。


c.加入歐盟的優缺點: 

加入歐盟最大的好處就是單一市場,歐盟會員國之間商品、資金、勞力完全沒有障礙的自由移動。由於歐盟內部零關稅,能使商品價格降低;而人力與資金的自由移動大幅提高了教育與工作機會,且統一的貨幣使貿易更加順暢;對外,歐盟有統一的方向和政策,在貿易協商時藉 28 個會員國的市場,因此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在文化上,從歐盟規定的 24 種官方語言即可窺知其尊重各國的自有文化,並且支持或資助會員國在文化領域的合作,或輔助會員國在文化與藝術上的活動。 


此外,歐盟也致力於提升其成員的經濟水平、科技研究、社會福祉、環境保護、犯罪預防等,並推動基礎建設、提升就業環境、吸引投資、促進跨境合作等,以期達到共同成長進步、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 其中愛爾蘭的經濟成就尤為引人注目,自1973 年加入歐盟後,歐盟提供了愛爾蘭高達 110 億美元的外援資金。人均收入水準從 1983 年相對于歐盟平均水準的 64%提高到 1993 年的80%,到 1995 年進一步提高到歐盟平均水準的 90%。 


至今歐盟包含28 個會員國,即使有嚴格的審查資格,會員國間仍存在極大的差異,而共同體的概念衍生出許多問題:24 種的官方語言使得歐盟每年所需的翻譯費用高達10 億歐元、龐大的聯盟架構拖緩行政程序、會員國間的貿易實力差異造成經濟強國繳交會費較多卻不一定享受到較多的歐盟資源、又或者大國把持貿易協商的談判籌碼等,其中強行統一的貨幣更是忽略了會員國間的經濟差異,會員國無法單度利用貨幣市場工具來應對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最終造成歐洲債務的問題。 



▲會費繳交得多卻不一定享有較多的資源



歐洲債務問題


a. 歐債危機的回顧: 
在成為歐盟會員國後,市場會因歐盟的嚴格審查以及歐盟作為後盾進而調升該國的信用評等, 多年以來,國際三大信用評等機構都將歐元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等為AAA 或 AA 級,如希臘在債務出現危機前,其公債利率境幾乎與德國相同,因此許多國家加入歐盟後便大肆舉債以擴大支出振興經濟。此舉本身並無疑慮,但當債權國經濟成長停滯、產業競爭力不如預期時,過高的債務比率即成為沉重的壓力。若各國仍保有貨幣主權則可以透過貨幣政策來減緩壓力,例如透過降息提高該國出口產品競爭力、降低對國外產品的購買力以降低資金外流等方式。然而加入歐元區後,貨幣主權歸屬於歐洲央行,各國無法自行調整貨幣政策來因應這樣的經濟問題,僅能透過樽節的方式來降低赤字:減少政府開支、降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等。此舉影響的不僅是經濟問題,甚至牽涉到了政治甚至文化層面:自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快速發展,歐洲居民享受經濟成長帶來的福利,過去的輝煌歷史使其不願思變,多數居民認為僅維持現狀即可以繼續享有和樂,並引以自喜。然而面對全球經濟情勢改變,顯然歐洲過去的經驗已無法為其帶來成長,且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多半避開撙節議題、甚至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仍開出擴大建設刺激經濟的支票。 


即使加入歐元區對國家的經濟與財政要求嚴格,但加入後真正遵守的會員國並不多。2009 年希臘政府宣布其 Debt/GDP 預計達到 119%,遠超過歐元區 60%的規定,信評公司紛紛調降其主權債評等,隔年西班牙主權債也被調降,此舉造成歐元的競爭力降低,而後造成歐元區會員國的償債能力受到影響。因此歐盟被迫決定設立總額為 7500 億歐元的救助機制,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防止危機繼續蔓延,其中 4400 億來自會員國的互相提供、600 億來自金融市場的籌借、2500 為 IMF 提供。 


隨後愛爾蘭在2010 年底爆出債務比例過高,其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甚至高達9%,並迅速擴大影響範圍。愛爾蘭政府從最初否認申請援助到無奈承認,接受歐盟850 億的援助, 條件是大力整頓國內財政狀況,大幅削減政府財政預算,以達到歐盟規定的水平。


2011年歐盟峰會,通過德法提出改革方案:歐元家必須徹底執行嚴格的預算政策和改善債務結構,以強化財政紀律,並規定成員國國必須將預算平衡法則納入本國憲法,且各國預算草案必須提交給歐盟委員會進行審查,同時會員國還將執行此前通過的一系列有關加強經濟治理的措施。 


b. 歐債的現況: 
2018Q2的數據顯示整個歐元區的 Debt/GDP 為 86.9%,其中令人意外的是歐元區中經濟實力前四名的的德法義西,其 Debt/GDP 分別為 61.35%、96.5%、 131.6%、97.1%,皆超過歐元區規定的 60%。


▲歐元區的整體債務過高,政府預算呈現赤字


目前整個歐元區的赤字高達 923 億歐元、Deficit/GDP 為-0.8%,且 2017 年收支相抵後僅餘16 億歐元,面對各國如此高額的負債比,歐盟難以如 2015 年援助希臘一般再次援助他國。比起希臘 GDP 僅占歐元區的 1.5%,更需要擔心的是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分別為 96.5%、131.6%和 97.1%的債務佔比,-2.3%、-2.2%和-2.3%的赤字比率,佔歐元區超過 35% GDP 的大國所引發的債務違約,而總數2.3 兆、2.3 兆和 1.1 兆歐元、一年內到期的 1215 億、2900 億和 1100 億債務更是歐盟的棘手問題。


c. 歐元支柱前景堪慮 

2011年歐盟峰會通過改革法案後,確實有效地控制住財政赤字的惡化以及增加就業機會,但歐洲央行同時為了刺激經濟而執行貨幣寬鬆政策,資金借貸便宜的情況下各國債台高築,造成如今失控的債務比例。 


歐洲前四大的經濟體中,西義法的失業率在 18 年 8 月分別達 15.2%、10.9%、 9.2%,高於歐元區的 8.3%;且義德法的 GDP 成長率低於歐元區 18Q3 的 1.7%,分別為0.7%、1.1%、1.4%。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推動改革法案的德法兩國雖然目前仍為歐元區的兩大支柱,但成長力道大不如前,法國的債務比率更是逐年升高、赤字逐漸擴大,然而目前市場仍注視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務,忽略了法國的情況。



▲四強呈現經濟低成長,除得國外其餘三國負債比漸增


法國GDP 為歐元區第二,過去靠著二戰後的建立的完善工業體制、創立了大型企業,進而建立起了技術及市場壁壘,主要收入來自於能源、航空、交通、農業和旅遊,巴黎更是旅客造訪數世界第一的城市。然而其傳統優勢產業皆已衰敗,如核能發電、航空製造、交通轉運等,這三個領域的壟斷企業 Areva、 Airbus和 Alstom 如今已長年虧損,以財務面來說幾乎可以倒閉解散,目前僅靠著政府的補助金苦撐。再加上法律對於勞工階級的保障、甚至能依法罷工,使得社會基層員工普遍安於現狀,服務、物流、商業銀行等皆然。 


現任總統馬克宏試圖改革法國被詬病的勞基法、拉攏英國企業和銀行投資並承諾降低失業率而獲得企業的支持,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民調下滑、逐漸激烈的罷工示威,保守的民情更使得企業難以創新,即使法國境內成立多個育成中心仍無法改變人才逐漸流失的事實,且法國資金普遍流入房地產和債市,巴黎高漲的房租更使企業難以負擔,而第一輪的新創融資也需透過投行參與更是阻礙了創新的機會。如今的法國正逐漸走向反全球化,市場壁壘被打破、技術落後於新興國家後,僅靠奢侈品、觀光和金融業支撐的法國將無法處裡高築的債務和擴大的赤字。 


義大利並沒有法國如此高的市場壁壘,且沒有受惠於科技進步、相比於歐洲各國其人均生產力低落,使得外資進入意願不高。且自 2002 年使用歐元區後,義大利無法透過貨幣貶值來增加其產品的出口優勢,2011 年歐洲央行為對抗通膨而升息的舉動忽略了歐元區內各國的成長的差異,更使得義大利出現低通脹陷阱。 


義大利政府預期擴大公共建設支出來刺激經濟成長,同時兌現增加居民福利的選舉承諾,此舉必然要繼續增加政府公債。然而歐洲央行宣布在今年底結束貨幣寬鬆,自 2015 年量化寬鬆以來歐洲央行持續買入義大利政府公債達 3600 億歐元,再加上歐洲執行委員會首次要求該國修改其政府預算卻遭強力反彈,甚至出現脫歐的聲浪,使市場質疑義大利的償債能力。 


相較之下,西班牙的在政治上沒有太多歐洲常見的仇外情緒,過去幾年成功降低失業率以及減少政府赤字,經濟情況有所改善。有著全歐洲網路覆蓋率最高、歐洲第二的汽車工業和農業生產僅次於法國的經濟基礎,西班牙在歐盟的援助下逐漸站穩。 


然而過於民粹的政治使得經濟的復甦步履蹣跚。首相桑切斯為求支持,撤銷了勞動改革、提高退休金,並且不嚴格行政執行更使西班牙長期以來為人詬病。而遲遲無法在處理加泰隆尼亞獨立的議題,使得外資止步觀望、企業出走,更使西班牙出現空轉的情況。


d. 未來可能情況: 

歐盟的地位因為英國脫歐而大受打擊,現在急需處理好會員國的債務問題以彰歐盟的地位。然而歐盟無權插手各國政府預算的編列,僅能以之作為還債寬恕的籌碼,但要求削減各國政府預算和居民福利顯然與執政黨利益相觸,且有英國即將脫歐的先例使得國內脫歐聲浪漸高,再加上擴大財政支出淪為政治口號,恐更難與債務國達成協議。 


此三國的債務非希臘所能相比,這三個國家 GDP 佔歐元區 35%以上,其債務之龐大並非單一歐盟能夠協助,而國際貨幣組織自 2011 年與歐盟、歐洲央行聯手援助希臘 8 年 2330 億歐元後,再次出手相助的意願不高。再者,以歐盟的角度,援助計畫皆以降低該國預算支出、執行撙節作為條件,以現今政治情勢看來各國接受的機會並不高。 

即使歐盟真的出手相救,不論是與各國重新協商債務、再次印鈔紓困,都將重創歐盟形象、使歐元大幅貶值,若各國沒有找出使經濟成長的方法,此舉也僅是延緩債務問題,最終仍將面臨債務泡沫。 



結論


歐盟強行統一貨幣造成的反效果正逐漸擴大。歐元區內前四大經濟體中,法義西三國皆面臨高額的債務和預算赤字,其 GDP 佔歐元區比重高達 35%,若債務違約勢必重挫歐元、歐債、甚至導致歐盟瓦解。上述各國皆沒有完善的償債計劃,加上歐洲央行停止貨幣寬鬆而無法以債養債,GDP 分列歐元區三四名的義大利與西班牙,歐盟也無法再承擔如此鉅額的債務,即使不斷要求降低政府預算也無法改變兩國無力償還即將到期債務的事實。而法國的整體系統問題是潛藏的巨大隱憂,市場上忽略了法國的高額債務、低成長和經濟優勢不在,使其成為歐元區的未爆彈。 


而目前情勢看來,過高的債務已非歐盟可以解救,且多數歐洲各國居民不願放棄既有的福利、降低政府赤字,也無法提出有效的償還計畫,使得國際組織援救意願不高,若各國仍無法找到使經濟成長的動能,債務泡沫已可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