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銀行受國內投資不足、產業外移、經濟不振影響,央行持續性降息,但因基準利率低,存放款利差縮小,收益的變化也從傳統的存放款的利差收益轉換為以金融商品交易價差收益為主的營業模式(近期TRF的事件即是銀行轉型伴隨而來風險事件之一),因此將銀行總收益的結構拆分,大致可分為利息、手續費、有價證券市價變動利益及其他收入所組成


依照銀行局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益比重自2006年起從51.21%趨勢持續下降至2015年34.84%,手續費收入、公平市價變動利益比重則分別從6.52%、16.13%上升至9.11%及42.44%;顯示國內銀行營業模式已由穩定的利差收益改變為價差收益,因國內新增放款放貸不易,收益比重趨勢改變仍持續中,再依2014金融與政策研討會「實務座談銀行業所面臨的困境與實務」會議推論,部分原因為直接金融興起,銀行中介弱化;未來本國銀行為維繫國內的獲利,勢必將著重於非傳統的服務手續費收入及直接投資所產生的獲利。


表 本國銀行收益結構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

資料來源:銀行局統計資料庫動態查詢系統、金融機構損益簡表-本國銀行。


國外例子,美國聯邦基準利率,自2008年開始調降,2009年達低檔,參考美國市場為例,以美國道瓊金融類股指數與S&P500股價近五年月報酬比較,金融類報酬均劣於S&P500,如圖:

資料來源:stock-ai.com/eom-5-FEDFUNDS網站

 

資料來源:鉅亨網站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網站


國內臺灣50與金融類股指數5年期月績效比較

資料來源:鉅亨網



結論:



  1. 近年金融股股價,受限低利率政策,大環境無論國內外,高利差穩定收益已不再,經營風險高、投資評等調降,因此金融股表現每況愈下。
  2. 本益比的「益」即收益的衡量主要是依靠企業恆長可確定收益計算,非一時貿易盈餘或賭博所得可計,因此金融業如以目前「較高」的財報營利計算本益比,其實目前一點都不「低」,也就是其「益」應扣除非傳統業務所貢獻的部分(讀者可參考某家台南區中小企銀改制銀行相對簡化的財報資訊)或將益打折才是真實的本益比。
  3. 現在的損益表因為使用IFRS,所以是綜合損益表,報表的資訊揭露雖已較傳統損益表透明,但金融資產的揭露-持有至到期日項目,評價虧損仍未列入損益表中表達,因此給予管理當局操縱損益的機會(壽險公司更多例子),財報中綜合損益表對於本期「益」未扣除部分資產的評價損失,盈餘可能高估無法完整呈現企業盈虧全貌,有侷限性,這是讀者目前在使用財報分析應特別注意的部分。
  4. 金融業財報其實並不透明,除放款資產外,為追求高獲利近幾年均大幅擴增金融商品的投資,但其所投資的金融商品基於契約、營業秘密或操縱報表考量,多數揭露均不完整或隱蔽,是故一般均無法評估其財務風險,且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金融業其傳統穩定利差收益正逐步減少,投資人對其合理的本益比評價應再調降,且其擴增金融商品投資風險無法評估前提下,銀行業顯已非傳統良好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