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紡織業,除了狹義的紡織相關工業外,還包括服裝工業,最主要關注的是紗線、布匹、服裝設計與製造。
紡織產業的上中下游可分為:
* 上游:紡織產業的原物料,包含天然的棉花、毛料、絲、麻、塑化原料等。
* 中游:人造纖維產品、天然纖維產品、紡紗、織布
* 下游:包含染整、成衣業與其他居家織品業。
紡織產業鏈上游為紡織品的原物料,如石化原料,經製造成尼龍纖維、聚酯纖維、嫘縈纖維、碳纖維等人纖產品後,再紡成紗線,再將紗線織造成布匹,經漂白、染色、印花、塗佈、整理等染整程序,裁製縫合為成衣製品或其他相關紡織商品。
紡織品製造流程可分為纖維、紡織、染整、成衣/居家紡織類品等四大階段。紡織又可進一步區分為紡紗與織造兩個步驟,紡紗是由粗紗轉化為細紗,紗線送至工廠後,再將紗線插至紡織機台的運作軸心上,將紗線向上抽離並送至紡織機。接著為織造步驟,由紡織機器內梭子來回穿梭,最後編織成一塊布,布織物(含棉、毛、合成纖維等)整理成箱後,即可送至下游廠商進行後段加工處理。
依據統計,2017 年台灣紡織工廠共計約 4,383 家,從業人員估計 13.3 萬人,總產值為 2,942 億元。其中,超過九成來自中上游紡織業,2017 年產值為 2,733 億元,下游成衣業產值僅為 208 億元,占整體比例7.08 %。走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
目前台灣在機能性紡織原料已開發有成,如抗菌防臭、防火、抗紫外線、環保、彈性、保暖、保冷等功能紗,具快速排汗、延展性、不玷汙且保持色澤鮮豔的 3D 立體紗,具除臭吸濕、防除霉菌等功能的竹炭纖維,還開發具節能環保概念的回收寶特瓶環保紗等新素材,獲得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青睞。
紡織產業的上游原料除了天然的棉花、毛料、絲、麻等,也包含塑化原料,例如生產聚酯產品用的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EG)、純對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 PTA),生產尼龍產品所需的己內醯胺(Caprolactam, CPL),以及生產人造羊毛(壓克力棉)所需的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等。在人造纖維的生產鏈上,PTA 的石化原料為對二甲苯(p-Xylene,PX),EG的石化原料為乙烯(Ethylene),而乙烯的上游為石油腦(Nathptha)。目前國內紡織產業原料來源除了台灣廠商以外,亦有部分來自海外進口,尤以天然纖維為主。
EG是化纖原料之一,與 PTA聚合後,成為聚酯化纖原料,拉成聚酯絲、織成布,是布匹、服飾的主要原料,能作為棉花的替代原料。
目前全球90%以上的PTA用於生產聚酯切片(簡稱PET),PET 分為聚酯纖維、聚酯薄膜、瓶用酯粒和聚酯。在紡織業上,俗稱滌綸的聚酯纖維,在化學纖維中屬於合成纖維,而合成纖維製造業是化纖行業中規模最大、分支最多的子行業。
原油價格上漲間接提高了化纖原料成本,上游聚酯原絲(POY)廠調漲報價後,也會連動加工絲廠調漲價格,下游布廠買盤也紛紛出籠,加工絲的訂單成績還算不錯。但對上游原物料漲價對紡織業者來說,先前談好的訂單就必須要自己吸收,隨著後續布廠追加新單或新詢價者,都需要調漲價格。一旦原油價格漲,下游紡織品也會出現調漲空間。因此 CPL 漲價,也將引發下游產品如尼龍粒、尼龍加工絲的漲價潮。
紡織產業的中游有人造纖維產品、天然纖維產品、化學助劑,以及經由以上材料紡織而成的紗與布料。天然纖維分為植物纖維與動物纖維,植物纖維有棉、麻、黃麻、苧麻等;動物纖維則有羊毛、兔毛、蠶絲、駱駝毛等。
由於台灣天然纖維產量有限,且天然纖維的來源並不穩定,因此主要以人工方法來製造來源穩定、價格低廉且性質與天然纖維相似的物料,如嫘縈、醋酸纖維等,根據統計,人造纖維比例高達 85%。人造纖維與天然纖維混合,再經過一些特別的加工整理,製成的衣料便能發揮不縮水、不皺、易洗、快乾的特點,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
國內纖維系列產品又以聚醯胺(尼龍)與聚酯產品為主,尼龍粒除了可以製成尼龍絲與尼龍加工絲外,也可用來生產汽車零件所需要的工程塑膠。尼龍絲的用途有衣料用布、皮包布、傘布、織帶、內裡、泳衣、內衣、滑雪裝、軍用背包等。
天然纖維的成長趨勢不高,加上受到歐洲消費者習慣的影響,台灣紡織品的開發也已進階發展成防風透氣、防水透氣、快乾、抗起毛球、彈性貼合等功能性面料以及輕量保溫、防水透氣等高機能的紡織產品。目前台灣已提供全球國際知名品牌七成的機能性布料,包括知名運動品牌 Nike, UA, Adidas 等,台灣已成為全球主要人造纖維供應國,機能性與高質感布料是台灣紡織品的特色。而環保布料也是另一個新趨勢,尤其近年歐洲高端市場對環保的要求很高,瑞典品牌 Fjällräven 北極狐,規定在 2020 年時,原料取得和生產製造等整個流程,都要符合環保標準,如果台廠跟隨這高標準的製造程序,也能和陸場所製造的產品做出區別。
紡織業下游產業有染整、成衣業與其他居家織品業。染整是紡織產業最耗能及耗水的一環,但也是提供紡織品產品差異化和附加價值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廠商逐漸提升染整技術,來讓染整可以朝更加環保低碳的方向發展。成衣及居家織品業為紡織業下中下游之中加工層次與附加價值最高者,但台灣因勞動力不足、工資上漲以及新興國家崛起(如印尼、土耳其、巴西、中國大陸、越南等),近年逐漸以產品的行銷為主要著力點,或直接於海外市場投資。
根據 Eurp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分析,全球運動服飾市場至 2019 年可以年複合成長率 4.8% 達到 2159億美元的規模,其中機能服飾與戶外服飾成長優於平均成長率,因此運動品牌與戶外品牌強化產品流行元素,推升運動服飾的成長快速,進而帶動機能性紡織品成為成衣市場高速成長產品。
而全球物聯網帶動穿戴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智慧衣已成為電子與紡織產品爭相投資的明日之星,而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市場調查預測,智慧型紡織品在2020年產值將達到150億美金。歐美先進大國除了專注於將革新纖維材料與創新電子紡織品整合應用外,也積極投入智慧衣標準的研議與制定,而台灣的紡織業者與高科技廠商在組成策略聯盟,合力生產穿戴智慧衣,將是很強大的組合,智慧衣的功能可從心電圖(ECG)心電量測、EMG(肌電圖)肌電量測、智慧溫控、智慧觸控、動作偵測╱體感回饋、智慧發電╱儲能等、定位發報環境偵測與體溫感測等,對於醫療照護上或運動上的應用極具市場價值。